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中國城市化要以大城市發展為主
時間:2011-08-10 20:01: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左正 

  如果今后新增的城鎮人口以特大城市為主(吸收50%以上新增城鎮人口),可節約675平方公里土地;反過來,如果以中小城鎮為主(也是吸收50%以上新增城鎮人口),要多增加1080平方公里用地。

  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根據聯合國的人口估算,2010年已有52%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從世界城市化的經驗來看,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而人口在城市聚集會產生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使私人投資和公共投資的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都大幅降低,產生更大的市場和更高的利潤。也就是說,城市經濟具有典型的規模收益遞增和集聚經濟的特點。一般而言,城市規模越大,效率就越高。

  世界銀行2009年的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東京、大阪和名古屋這三個日本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每平方公里的經濟產出最高。不僅如此,事實上,在美國以及世界上其他工業化發達國家,都存在著類似的規律。如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大城市已越來越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首選地,超過70%的人口生活在以大城市為主導的區域,而且大城市的人口增長率往往高于其他城市的幾倍以上。

  中國的人口與土地

  眾多的人口對我國本來就不寬裕的土地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根據歷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1980年代初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約7438平方公里,到2009年已達到38107平方公里,增加了4.1倍多,年均拓展速度達6.1%以上。而且拓展速度呈現逐步加速狀態,1980年代城市建成區面積年均增加約600平方公里,1990年代年均增加960平方公里,進入新世紀以來,年均增加多達1741平方公里。如果加上縣城和建制鎮的建成區面積4.5萬多平方公里,我國用于城鎮建設的用地已經達到8.3萬多平方公里。

  可見,過去30余年來,我國土地城市化速度遠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城鎮建成區人口密度下降。以上述年鑒數據計算,我國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已從1980年代初的每平方公里1.92萬人下降到2009年的1.02萬人,幾乎減少了一半,而縣城和建制鎮建成區的人口密度平均僅5000余人,有的甚至不到3000人。這意味著,我國城市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程度在下降,同樣的土地面積現在只承載容納過去一半左右的人口。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深入,要達到中等發達程度平均70%左右的城市化率,將有3億—4億農村人口逐漸進入城鎮生活居住,按現有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估算,就要新增3萬—4萬平方公里建設用地。

  以“十二五”期間要轉為城鎮人口的5400余萬人為例,按上述人口密度估算,需要新增5400多平方公里用地。而在現實中,特大及大城市人均占地面積只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2/3至一半左右,根據有關數據整理計算,現行這四類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積大體上分別約為75、80、90和140平方米。如果今后新增的城鎮人口以特大城市為主(吸收50%以上新增城鎮人口),可節約675平方公里土地;反過來,如果以中小城鎮為主(也是吸收50%以上新增城鎮人口),要多增加1080平方公里用地。因此,即使今后五年內我們無法馬上提高現行城市建成區的平均人口密度,也應該以特大和大城市發展為主,盡量減少和節約城市建設用地,避免因重點發展中小城市而帶來多增加用地的現象。

  中國“大城市病”純屬人為

  首先是規劃失誤:中心城區低密度。長期以來,我們都強調要“嚴格限制大城市發展”,而不顧世界城市發展規律,又誤解西方大城市規劃發展的某些做法,忽略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過度追求“低密度”和“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在大城市中心區規劃布置大片公共綠地和寬闊的道路以及大廣場等,追求氣派而犧牲了步行交通的便捷,也背離了大城市提高效率的根本宗旨。特別是盲目強調“功能分區”的原則,對中心城區過于強調規劃商業活動而限制居住功能,尤其是不少大城市在引進CBD規劃概念時,遵循的是傳統CBD主要局限于商務功能的理念,但又忽略了傳統CBD是在原有城市商業中心自然發展演變的過程,往往把CBD的面積規劃得很大,甚至把整個中心城區都等同于CBD,卻又限制甚至排斥了中心城區的居住功能,結果加劇了城市內部的通勤壓力,造成大城市交通十分不便和擁堵。只有從調整規劃入手,以新的理念發展功能復合、土地混合使用的高密度中心城區,才能適應符合我國人多地少國情的城市化發展。

  其次是產業失誤:單一化就業追求。我們的大城市產業發展走過不少彎路,先是強調所謂“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只搞工業而排斥商業服務業,使得大城市第三產業長期欠賬,服務業就業不足,造成生活極大不便。恢復發揮中心城市功能后,又幾乎把工業全部遷出城市,導致大量工人下崗。一說發展“現代服務業”,又好像要完全以金融、商務等高端服務業取代傳統的商業、生活服務業等,強調引進高端的金融、商務及高科技人才而排斥一般勞動力,加上我們教育政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某些失誤,造成不少大城市就業狀況無法令人滿意。其實隨著我國工業化發展逐步進入后期階段,大城市產業向多元化經濟轉型是必然趨勢,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以及文化、娛樂、旅游、休閑等多元化與多樣化綜合的產業形態,集聚于大城市從而能夠創造持續的、更多更豐富的就業機會,恰恰是大城市對比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鎮發展的優勢所在。

  最后是管理失誤。我們的城市實際上仍然是行政區劃的產物,我們對城市的管理是遵循城市行政級別(副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等)的管理,而不是按城市的規模、功能、社區進行的管理;在城市內部,基本上是按計劃經濟時代就有的、以行政等級序列劃分的區、街道、居委、居民小組等多個層級,從上而下進行控制的。這已經非常不適應全球化下現代大城市發展管理的需求,居民也基本不再是“單位人”而是“社區人”。必須認識到,現代城市的社會管理是我國大城市發展中的全新課題。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