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今年出臺了一項關于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的政策,希望通過一系列扶持手段,加快培育現代農民的步伐。根據計劃,到2015年,浙江省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大學畢業生將達到5000人。
又到畢業生就業時。吸引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到農村創業就業,無疑為發展現代農業帶來了新的希望。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生產,糧食總量也實現了來之不易的“七連增”,并連續4年穩定在萬億斤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提高。
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民工總量超過2.3億人,外出農民工則超過了1.5億人,其中16歲至30歲的占60%以上。農民外出打工,拓展了農民就業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與此同時,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對種植業也帶來了一定影響,一些農村地區也因此出現了“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勞動力老齡化問題。
一邊是要穩定和增加糧食生產、發展現代農業,另一邊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就業轉移的趨勢將會長期保持。筆者認為,將來的農業要向著產業化、專業化、企業化和科技化方向轉變。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黃金機遇期。農業現代化程度越高,對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高,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從業人員的現代化。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涉及多個方面,其中重要一項就是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相應的智力支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迫切需要一批高學歷、高素質的現代農業帶頭人和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當務之急,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快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通過政策引導適度開展規模化經營,穩住一部分有素質有能力的青年農民;另一方面,研究科技支撐和推廣轉化的新形式,把先進的技術成果及時轉化為簡單易學的實用技術,積極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提供農技社會化服務,提升農民種糧科技水平。而從長遠來看,要順應當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研究吸引留住農村人才的新形式,促進人才和勞動力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建立相應機制,拓寬農村人才成長渠道,使各方人才無后顧之憂地流向農村、留在農村。惟有如此,農村經濟發展才會持續保持和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