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的農村地區不應該成為被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遺忘的角落。政府公共服務如何在城鄉實現公平,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課題。
近日,記者在山東濰坊隨機找了一家農村小賣部,發現這里是假劣食品專營店:“德芙”巧克力和“喜之郎”果凍僅售1元,“臭干子”牌辣條,已發霉變質。批發商坦言:“進什么貨要看小賣部開在哪里,城里有城里的貨,農村有農村的貨”。工商表示,農村食品安全管不過來。(新華網2011年8月19日)
其實這種現象似乎一直存在,尤其是那些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幾乎成了不法奸商們傾銷偽劣“問題”食品的唯一選擇,畢竟在消費者維權意識日益高漲的今天,在城市或者在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再銷售明顯的“問題”食品,不僅會受到消費者的投訴直至拋棄,甚至隨時會受到工商衛生等職能部門的查處,得不償失,除非將“問題”食品做得更巧妙、更隱蔽。但廣大的農村就不同了,不僅幅員遼闊,店鋪分散,而且整體上農村消費者相對更加貧困,在對食品的選擇上似乎更注重于價格水平,加之辨別真假偽劣的能力相對薄弱,如果沒有政府職能部門的有效監管,無疑給不法奸商提供了一個傾銷“問題食品”的廣闊市場。
顯而易見目前相當多的農村正在成為政府職能監管遺忘的角落,正如記者調查時當地工商部門所得到的信息,針對一些農村地區“問題食品”泛濫,記者向當地工商、質檢等監管部門反映時,其答復大都是有“苦衷”:由于人手不足,檢測費用高、耗時長,基層監管部門無鑒定資質等問題突出,農村食品安全“管不過來”。一句“管不過來”,竟然就可以放任奸商肆意無忌、不擇手段的制造各種有毒有害偽劣食品來毒害廣大的農村消費者,尤其是毒害那些正在生長期的農村孩子們,試問作為當地政府職能主管部門,那些關于“人手不足、檢測手段、資質”等借口能掩蓋自身的失職嗎?畢竟絕大多數銷往農村的“問題食品”只需要肉眼就可以很容易的辨別出來,比如通過包裝、外觀、色相、味道等一系列的目視,絕大多數問題是可以被發現的,至于所謂人手不夠,這就很難說了,或許這就要看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勤快不勤快、敬業不敬業了,而很多時候我們對職能部門印象更多的是人浮于事、吃喝玩樂,只要沒人舉報就天下太平,以至于即使在城市里,也經常只是在出現問題被后相關部門才被煞有介事的介入調查和處理。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懷疑,當地工商部門到底是所謂的“管不過來”、還是根本就沒有盡心盡力的管呢?
事實上記者正是由于群眾舉報才來調查,如果群眾可以依賴政府的監管,又何必勞記者大駕呢?據記者報道稱,對于監管缺位,萊蕪、臨沂等地一些群眾表示不滿?!凹倭邮称繁晦r村孩子當成零食,長期食用,簡直就是 毒藥 ,嚴重危害孩子健康。”,農村群眾作為消費者,盡管在消費意識上、在維權意識上基于經濟相對落后消費水平低下而存在追求便宜忽視質量的自身問題,但顯然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信息傳遞的普遍,也越來越開始對出現在自己身邊這些無處不在的“問題食品”可能給農民健康尤其是孩子們的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憂心忡忡,基于這種意識,當然會對政府監管的不力造成農村食品監管盲區而感到不滿。
那么當地的工商等職能部門真的就可以用“管不過來”而推卸自身的監管責任嗎?顯然這有點不作為的意味,其實作為監管部門更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措施解決問題,至少遏制這種“問題食品”在農村漫延泛濫的勢頭。比如記者追蹤報道的“問題食品”來源,不僅在當地城區存在規模經營的問題食品批發集散地,而且發現了諸多堂而皇之存在的所謂地下“問題食品”生產廠。記者來到濰坊市濰州路600號副食品批發市場。大清早,這里已是車水馬龍,三輪車、大貨車正裝卸飲料和食品,一派繁忙景象,批發商對記者公然聲稱“問題食品”是專門供應農村市場的。難道當地工商部門真的連批發市場這樣的問題食品源頭都“管不過來”嗎?而且我們看到,根據幾位批發商提供的信息,記者很容易的追蹤來到濰坊、萊蕪等地制作假劣食品的“地下加工廠”,并目睹了那些生產偽劣有毒食品的觸目驚心的全過程,一些餅干、辣條、薯片散放在有雜物的桌子上,室內蒼蠅飛來飛去,衛生條件惡劣。記者在一家加工作坊的角落中,發現一個塑料桶,聞上去有刺鼻氣味。經詢問后得知,這竟是農藥“甲胺磷”。加工人員說:“甲胺磷能提升食品的口感,吸引顧客購買,只要控制好用量食用后就不會出問題。”,有黑心老板大言不慚的對記者聲稱“產品質量絕對過硬,肯定吃不死人”。天呵,吃不死人都成了農村的食品標準,豈不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