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快速發(fā)展的城市化正在不斷陷入三個陷阱當中。一是“歐美陷阱”。中國的理論界和實務界歐美化傾向嚴重,無論理論研究還是實務操作都往往以歐美為標準。在城市化上亦是如此,歐美城市化率成為中國城市化的基準參考目標,一些人存在欲與歐美試比高的攀比心理,覺得中國的GDP總量超英趕美,城市化也要超英趕美。殊不知,GDP總量指的是國家整體實力,而城市化反映的是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決定于人均GDP特別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如果我們不認清這種區(qū)別,就會因為在城市化率上盲目向歐美看齊,而陷入歐美陷阱。如果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城市化程度,即便我們歐美為標準,當前的城市化也是超前的。2009年底,中國的城鎮(zhèn)化率為46.6%,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美元,而美國 1971年城市化率50%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849美元,2009年現(xiàn)值大大超過1萬美元,至少是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倍。由是觀之,中國當前的城市化不是慢了,而是快了,比美國還快。如果我們枉顧這個事實,仍然把目光盯著歐美,必將深陷“歐美陷阱”難以自拔。
二是“拉美陷阱”。“拉美陷阱”指城市化畸形快速發(fā)展,不僅沒有給城市的健康發(fā)展注入活力,也沒有給農村和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的生機,而且制約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拉美陷阱”的癥結是新進城市人群的收入水平沒有達到適應城市生活所要求的收入水平。中國雖然早就強調要努力避免“拉美陷阱”,不過事實表明我們離“拉美陷阱”越來越近。當前中國的城市發(fā)展存在四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農村人口在短時間內快速流入城市,但收入較低且增長緩慢;二是北上廣等大城市出現(xiàn)大量貧民窟,如“城中村”現(xiàn)象;三是城市中逐漸形成大規(guī)模的貧困群體,如“蟻族”;四是過度城市化造成環(huán)境惡化,如困擾城市的垃圾問題和擁堵問題,想必很多人體會過地鐵里的沙丁魚的感受。這四個問題正是“拉美陷阱”的典型特征,而從當前的房價高漲、物價飛漲、工資難漲的態(tài)勢看來,中國城市的“拉美”化趨勢不僅沒有緩解跡象,而且正在加重當中。
三是房地產陷阱。人口的快速城市化對住房的需求大增,房地產商堅持認為房價不會下跌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增加的城市人口的剛性住房需求。地方政府也看到并抓住這種需求大力發(fā)展房地產業(yè),過去的10年來,房地產業(yè)逐漸成為各地的重要支柱產業(yè)。據國土資源部統(tǒng)計認為,2010年各地的土地出讓收入總額達2.7萬億元,同比增幅達70.4%。土地出讓收入是地方財政的重要支柱。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09年的土地出讓收入已占地方財政收入的43.7%。繼一線城市之后,二、三線城市的房價正在迅速崛起,房價上漲之快,遠遠超過當地居民收入和經濟總量的增長。人民日報2011年1月4日發(fā)表的文章《地方政府以高房價換GDP 阻調控成效》認為,地方高度依賴土地財政,為獲取高額土地出讓金,采取種種措施,推高地價,抬高房價,以此換取好看的GDP和政績。“高房價”不僅成為人們最苦惱的問題,也成為現(xiàn)代工業(yè)和新興產業(yè)發(fā)展的“陷阱”,房地產業(yè)不僅吸納了大量的國家資本和民間資本,使得實業(yè)投資大幅減少,而且高昂的地價已經成為產業(yè)發(fā)展的嚴重阻礙。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認為,土地價格的過快上漲,是在食用城市“未來的午餐”。現(xiàn)在一些高新技術企業(yè),恰恰碰到了土地價格過高而難以“落地”的問題。如果真是如此,那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如何實現(xiàn)?
綜合分析上述三個陷阱,其共性原因在于,人口城市化了,但收入還不夠城市化。收入不夠城市化是因為產業(yè)低端化,而歐美的城市化水平是有著高端化的產業(yè)支持的,如果不看到這種差別而在城市化上盲目向歐美發(fā)達國家看齊,那么必將在城市化的歧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