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短短30年,深圳從一個不到兩萬人口的邊陲小鎮,變身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今天,在建設更高水平的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偉大進程中,深圳再一次發揮了先行先試的排頭兵作用。
在城市的超常規發展過程中,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為目標,積極探索新興城市發展之路,堅定不移地把生態環境建設擺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2006年,深圳市被原建設部授予了“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示范市”稱號,同時也承擔著探索完善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機制和體系的重任。深圳市從此踏上了新的起點,邁開了新的步伐。多年來,按照《深圳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工作方案》,深圳市不斷加強組織領導、搶抓機遇、加大投入,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優化空間布局 引領綠色發展
深圳市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
(一)多核—組團式的空間結構,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格局。在城市規劃中,深圳市更加尊重城市自然地貌,保護城市山形水系,科學布局城市的各功能組團,逐步構建起了“三軸兩帶”,包括5大分區11個組團的軸帶組團式空間格局,較好地避免了城市的無序蔓延。同時,將濱海城市特點和亞熱帶城市風貌有機整合,構建出特色鮮明的城市分區,形成了自然與城市和諧交融的多中心帶狀山海城市形態。
(二)高標準的生態控制,奠定了生態安全的堅實基礎。2005年,深圳市創造性地劃定了基本生態控制線,將974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基本生態控制線,設為禁建區,將約150平方公里土地劃為發展預留用地,設為限建區,并定期通過衛星進行監測和管理,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態安全,保證了未來發展空間,實踐了緊約束條件下的發展之路。
(三)完善綠地系統規劃,合理配置城市的綠色空間。2001年,原建設部將深圳作為綠地系統規劃試點城市。深圳市創新綠地系統規劃思路,編制了新的《深圳市綠地系統規劃(2004~2020)》和《深圳生態市建設規劃》、《深圳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和實施計劃》、《深圳市生態風景林建設總體規劃》、《深圳市沿海濕地保護和恢復規劃》等一系列關于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的專項規劃,作為城市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行動綱領。此外,深圳市注重加強公園綠地中的應急避險場所建設,2010年出臺了《深圳市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2010~2020)》,相繼建成了蓮花山公園、荔枝公園等中心避險場。
(四)不斷優化產業布局,促進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深圳市加快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構建高效低耗的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合理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空間,推動城市轉型發展。2010年,深圳高新技術、金融、物流和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到了GDP比重的60%以上。
建設低碳城市 倡導資源節約
為應對氣候變化,深圳市大力倡導低碳生產、低碳生活,加快了低碳城市建設步伐。
(一)共建“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2010年1月16日,深圳市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簽署協議,共建“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傾力將深圳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發展低碳生態城市的典范,積極探索中國高密度城鎮化地區低碳城市建設的新模式。
(二)強力推廣綠色建筑。2006年,深圳市頒布了全國第一部專門的建筑節能地方性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節能條例》,對新建建筑實行建筑節能“一票否決”制,每年全市新建建筑節能達標率100%,是全國惟一達到此標準的城市。2009年,又通過了《深圳市建筑廢棄物減排與利用條例》,全市已發展近80個綠色建筑示范項目,總建筑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涌現了一大批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的綠色建筑示范項目。目前,綠色建筑已延伸至綠色市政、綠色道路、綠色地鐵、綠色照明等基礎設施建設各個領域。
(三)大力發展節約型園林綠化,提升資源再利用水平。使用清潔能源和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是深圳建設節約型園林綠化的一大亮點。如在深圳國際園林花卉博覽園建成了兆瓦級太陽能光伏并網電站,安全運行7年來累計發電648萬千瓦時;建成了園林綠化廢棄物處置中心,集中收集處理園林綠化作業中產生的樹木枝葉,變廢為寶;將河流環境整治與公園建設相結合,建立多處人工濕地,重現城市天際線倒影,建成獨具河湖一體景觀效果的自然景觀。
(四)著力開展中水和雨洪綜合利用,節約水資源。深圳是一個缺水型城市,為了節約用水,該市開展了中水回用和雨洪綜合利用。實施了多個城市綠化中水利用試點項目,用于市政綠化澆灌、道路沖洗和生態補水。全市中水回用生態補水與綠化澆灌用水每天達22.5萬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南山區商業文化中心區再生水、雨水綜合利用項目”、“荔枝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分別因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環境治理等方面創造出有效經驗,提供先進做法,被授予2010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提升綠化品質 打造動感綠都
園林綠化是城市重要的生態基礎設施。近幾年,深圳市圍繞“提升綠化品質,打造動感綠都”全面發力,一個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公園綠地網絡體系基本形成,公園之城風采乍現。截至2010年底,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5.04%,綠地率為39.15%,人均綠地面積16.4平方米。
(一)形成復層混交的植物配置,創造深圳特色的道路綠化景觀。深圳市建立完善具有鮮明特色的道路綠化體系。大尺度、大綠量、多物種、全覆蓋已成為深圳道路綠化的特點,全市道路綠化推廣率100%,林蔭路覆蓋率95%。
(二)拓展三維立體綠化,擴大城市綠量。深圳市通過拆遷增綠、見縫插綠、垂直掛綠、空中造綠等各種途徑,拓展綠化空間,構建了城市“凌空風景線”。
(三)打造公園之城,精心構建“郊野(森林)公園—市政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體系。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已有各類公園683個,總面積達205.4平方公里。其中,通過向外發展郊野公園,將背景山林、近郊山體建成郊野(森林)公園,已規劃建設鳳凰山等郊野(森林)公園15個;向內拓展社區公園,并將其列入市政府民生實事,已建成社區公園594個;以市政公園為基礎,加大綜合性城市公園的建設力度,陸續建成開放了深圳灣公園、兒童樂園等一批新公園。與此同時,深圳市著力實施精品工程,豐富文化內涵,營造了“一園一特色”的突出效果。
保護生物資源 構建和諧生態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深圳市十分重視對生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在完善政策與法律體系的同時,重點構建城市的生態安全體系。
(一)實施生態空間保護戰略,建設城市的生態網絡體系。深圳市優先對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山地林區、海岸、濕地及河流濱岸帶等實施保護。全市已建有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梧桐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塘朗山郊野公園等大型生態保護區。不斷加強濕地保護和建設,使福田紅樹林保護區與香港米埔濕地一起,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鳥類遷徙中轉站和“加油站”,深圳坪山生態濕地園、海上田園生態濕地等也已初具規模。
(二)全面保護動植物資源,保證物種多樣性。深圳市全面開展了物種資源調查,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深圳市生物物種資源編目》,編制了《深圳市物種資源保護規劃與預警系統》。截至2010年,全市野生植物和常見栽培植物3030種、動物1028種,深圳市瀕危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已正式建成。
(三)積極探索基因保護。世界第一大基因組測序與分析中心——華大基因在深圳高效運作;世界第4個、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已在深圳組建;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現代農業生物育種創新示范區和基因產業集聚區正在建設中。生物產業創新和遺傳基因多樣性保護,在深圳實現了良好開局。
(四)推進生態風景林、沿海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全市已完成建設生態風景林工程20894公頃,林相改造1113公頃;沿海防護林工程4002公頃建設任務已經完成。
完善基礎設施 提升服務功能
城市基礎設施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多年來,深圳市全面優化改善城市交通、環保、環衛等基礎設施,保障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全社會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451.44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7.51%。
(一)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構建和諧交通體系。目前,深圳市已形成“快、干、支”三層次、多模式、一體化公交服務體系,2006年被原建設部評為“全國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2010年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首個“國家建設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同時,深圳超常規推進快速、方便、暢通、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城市空間的容納能力和城市交通的承載能力。
(二)全方位推進綠道網建設,引導綠色交通。2010年初,深圳市全面展開了綠道網建設,計劃用3年時間建成總長度為2000公里的綠道網。去年底,覆蓋全市的335公里區域綠道已全部建成并貫通。目前,500公里城市綠道和1200公里社區綠道正加快建設。未來3年,以低碳、環保、節能為特色的深圳綠道將與區域綠道串聯成網,逐步改變市民的出行方式。深圳力爭在全國率先建成“綠色交通城市”。
(三)加強環保環衛設施建設,全面提高環境質量。深圳市的污水處理、排水、環衛等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對保障城市環境質量的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深圳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不斷改善空氣質量。2010年,該市全年達到Ⅰ級(優)空氣質量天數為210天,達到Ⅱ級(良)146天,合計占總天數97.5%。
突出民生為本 建設幸福城市
深圳市一直堅持把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使廣大人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一)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多年來,深圳市逐步建立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實施了“兩個確保”,促進了職工就業和再就業;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等事業得到了發展;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積極調整支出結構,每年對民生事業投入占到財政投資的70%以上。最低生活保障線高于廣東省同類城市平均水平,實現“應保盡保”。不斷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無障礙設施建設完備、管理使用狀況良好,殘疾人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二)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提升住房保障能力。近年來,深圳市一直致力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已初步構建了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出臺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條例》,重點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大力發展經濟適用房,擴大住房保障范圍,2010年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完成率達201.7%。在緩解戶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基礎上,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點逐步轉向各類人才和“夾心層”群體,大力推進人才安居工程,大力推廣物業管理,有146個住宅區獲全國物業管理優秀小區稱號。
(三)全面實施城市更新,改善城市宜居環境。在新增城市空間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深圳市提出了注重城市品質和內涵提升的“城市更新”概念。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自主推動改造、整體搬遷、完善配套設施、商業項目推動等多種具有針對性的更新改造運作模式。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創建,不僅使深圳生態系統更加完善,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市容環境更加優美,而且讓生態理念深入人心,城市空間日漸宜居,市民生活日益幸福。深圳正在由“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大步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