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一線城市之后,二三線城市也納入限購范圍
對話人:記者 王煒,編輯 苗苗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 朱中一,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 張大偉
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 張宇 攝)
……………………………………………………………………………………
新聞背景
“金九銀
限購令要不要推廣到縣?能不能長期執行?是不是傷及樓市?
作為樓市調控的重要手段,限購令向二三線城市擴展,時間分水嶺是今年8月中旬。
當時,住建部出臺新增限購城市的5項建議標準,對符合其中兩項以上者,建議列入新增限購城市名單。
盡管這僅僅是建議標準,但是二三線城市的限購令,已然箭在弦上。
很快,8月下旬,臺州發布樓市限購令,成為二三線城市的第一個響應者。臺州規定,本市居民、外地居民能提供一年納稅或社保證明者,可購買1套新建商品房。已有兩套住房的本市居民或已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地居民,暫停新購住房。
誰將會是下一個?限購令會不會全國統一部署?此番限購城市范圍多大?坊間一時傳聞不斷,購房者有的著急、有的觀望,開發商加緊造勢促銷。
受限購令范圍將擴大的心理預期影響,一些地方出現了部分樓盤成交量猛增的現象。一些購房者提前出手,以期搶搭限購之前的購房末班車。
成交量在局部的猛增,會否帶來房價的一時反彈?本輪樓市調控進入一個新的關鍵期問:要不要推廣到縣
編輯:8月中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文件,給出新增限購城市的5項建議標準。
張大偉:實際上,臺州出臺限購令是比較出人意料的。
臺州房地產管理處統計數據顯示,今年臺州住宅樣本均價9949元/平方米,相比去年12月住宅樣本均價9761元/平方米,漲幅約2%。臺州的成交量基本維持在月2000套左右,成交均價也在萬元以下。
參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的5條限購標準,比如房價漲幅較高,上半年成交量同比增幅較高等,臺州都不屬于突出的城市。
如果以臺州作為限購的標準,未來有可能出臺限購政策的城市將有40個左右,尤其是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省的一些地級市。
編輯:不少人猜測,臺州此舉,將導致二三線城市尾隨,引發新一輪“限購潮”。果真如此嗎?二三線城市的限購將擴大至何種規模?會不會擴展到全國縣級城市?力度和措施預計將會和一線城市有何區別?
朱中一:限購范圍擴大到二三線城市,是對原有調控政策的具體化和延續。一線城市的限購標準是“房價過高、上漲過快、供應偏緊”,最近住建部出臺的二三線城市限購參考標準,基本上還是圍繞這三項指標。
究竟哪些城市將限購,最終還是要由地方政府來決定。作為樓市調控的手段之一,限購政策在設計上應有梯級考量。
目前看,繼一線城市之后,下一步主要是二三線城市,暫時不會在縣級城市大范圍推開。
當然,各地在參照有關標準,出臺限購政策的時候,應重點考慮實際情況。如果是因為投資炒房的需求增加,那就應該果斷進行限購。
比方說某些縣級城市,假如一段時間房價過高、上漲過快、供應偏緊,也不排除限購的可能。
記者:從臺州出臺的限購措施看,相比北京等一線城市執行的政策要寬松一些。
從這兩年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執行情況看,處在調控風口浪尖的一線城市,往往政策力度最大,執行也最嚴格。
相比而言,二三線城市各項政策的實際執行都比較寬松,很可能在執行過程中有很多擦邊球可打。
所以,限購政策要真正起到作用,主管部門必須考慮怎樣保證政策嚴格落實。
二問:能不能長期執行
編輯:老百姓都很關心,限購令會執行到什么時候?這是臨時舉措,還是長期政策?
張大偉:限購是本輪房地產調控開始以來最有效果的政策。
北京等城市實行限購以來,樓市成交量一路走低,成交價格下降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如果繼續嚴格執行,房價進一步下降幾乎是肯定的。
限購范圍擴大到二三線城市,對市場的影響會比較大。本地投資需求和一線限購城市的轉移投資需求雙重壓力,使得全國的房地產市場需求集合在二三線城市釋放。而二三線城市房價的繼續上漲,也影響了一線城市調控的效果。
那些認為市場調整幅度不會太大的購房者將發現,這輪樓市調控的力度會比想象的大,對市場的影響也會比預期的大,觀望情緒將再次升級。
朱中一:不少人猜測,限購是臨時措施、短期措施,很快就會結束。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政策甚至有可能轉向。
但是,回顧這一輪房地產調控,尤其是近期把限購范圍擴大到二三線城市,體現了國家要把房地產調控堅持到底、毫不動搖的決心。顯然,如果調控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限購政策恐怕不會放松。
除了房價穩定的短期目標,調控的長期目標是推動住房制度深化改革。如果中長期制度改革跟不上,限購政策會繼續持續下去,持續時間至少將達到1—2年。
我認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對部分城市的投資投機型需求采取限購,是十分必要的,也應該繼續執行下去。
記者:限購令要推開到二三線城市,也會面臨不小的難度。
新的限購名單由各省自己確定,住建部也需要與地方政府協商,這其中就必然會存在博弈。
中央調控樓市的決心非常堅定,但地方政府現在顯然還難以擺脫對房地產業的依賴。要讓地方政府主動采取限購措施,缺乏內在動力。
限購范圍擴大到二三線城市,除了政策本身的意義以外,也透露出積極的信號,即要督促一些地方政府自覺與中央政策精神保持一致。
三問:是不是傷及樓市
編輯:一些人擔心,限購這種行政手段,有可能對房地產市場帶來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會是什么?怎樣緩解?
記者:限購作為一種需求管理的手段,的確是無奈之舉。
2009年年底開始房地產調控以來,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但在全社會流動性充足的情況下,僅靠差別化信貸政策和增加住房供應的措施,無法有效地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
因此,每輪政策出臺一段時間后,房價都會出現反彈。限購令出臺后,市場迅速降溫,并且穩定了半年多時間。
限購政策之所以到最后才出臺,說明其副作用也是存在的。限購是堵需求,而沒有疏導。這樣,大量剛性住房需求就被壓制了。將來調控一旦放松,需求集中入市,必然面臨房價大幅反彈的風險。
限購使市場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冷下來,而房地產市場內在的運行機制卻沒有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下,開發商對未來的前景看淡,紛紛收縮戰線。
從近期的數據看,房地產投資增速不斷回落,住宅新開工面積則大幅下降,這是不太好的信號,意味著市場有可能出現“硬著陸”,影響住房供應的增加。
朱中一:要降低限購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關鍵是如何利用好限購政策執行期間,房地產市場比較穩定的大好時機,抓緊進行制度改革,抓緊進行保障房建設。這是一場賽跑,如果制度改革的步伐慢了,限購的負面影響就會更大。
關鍵性的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土地招拍掛制度改革、房產稅改革、房地產金融制度改革、財稅制度改革等。
近期,北京等地不斷探索完善土地招拍掛制度,房產稅也有可能進一步擴大試點,這些都是制度改革不斷推進的好消息。
從宏觀角度看,還應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降低經濟增長對房地產、土地財政的依賴,實現良性循環。
只有這些制度改革跟上了,限購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房地產調控也才可以說取得了成效,我們為限購付出的代價也才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