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差序格局”說起
大半個世紀以前,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給我們貢獻了一個概念,叫做“差序格局”,其大意是中國人的社會關系是以自我為中心向外展開的,頗像石子丟到水中那樣,水波紋由中心向四周逐漸擴散,越擴越廣,越推越遠,構成了一個由自己到家族再到國家最后到天下的關系格局。同樣還是在這本書中,費老也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熟人社會,人們生于斯長于斯,共同經營著家庭事業。雖然還有天下與國家等關系的存在,但它們在客觀上離自己太遙遠。大多數人都過著守望相助的生活。
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實現了我們從理論上來認識鄉土中國之可能,其解釋力之強大已成為中國社會學的一個經典概念。我們知道,一個學科或一種理論學派是需要用概念來表述的,甚至學術本身就是在用概念之間的關系(命題)來闡述各自的觀點。如果一個學科或理論沒有自己的概念,我們或者認為它不夠成熟,或者有被其他學科及理論兼并取代的可能。經濟學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它有自己的概念體系及其一整套數學模型作支撐。同樣,社會學最終可以同經濟學分庭抗禮,也得益于它逐漸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概念及有別于經濟學的方法。但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目前所使用的林林總總的理論和概念都是西方學術的舶來品,是西方學者打造完成后輸入中國的。換句話說,自中國有了社會科學以來,學者們基本上是在西方社會科學的影響下從事中國研究的。他們給我們輸入什么理論、概念和方法,我們就用什么理論、概念和方法;他們建立了什么新的學派,我們就趕緊學習并介紹什么學派。
當然在中國歷史及人類學界,即人文學科中,仍有少數學者不甘示弱。他們一方面把中國社會自身現象凝練成概念介紹到海外,另一方面也用這些概念來研究中國。其中比較凸顯的研究是面子、人情、關系等。這些概念好比打開的一扇窗戶,使我們有機會看到了西方社會科學框架以外的重要內容。但隨之而來的麻煩是此類概念源自日常用語,一旦直接進入社會科學,很容易導致認識上的差異、定義上的困難及理解上的多元等問題。由此可見,一個更加合理的方法就是像西方社會科學那樣,建立起一些比較專門的學術名詞。正是在這層意義上,差序格局的提出顯現了它的重要地位,為中國社會學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范例和理論方向。遺憾的是,這個概念一花獨放了60多年,沒有呼應,沒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