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有利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繼承前三代中央領導集 體工作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理念,它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時也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科學發展觀的 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既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問題;既管當前,又管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 題,又是重大的實踐問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實現現 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當前,我們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 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加速推進,我國發展又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還不 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長付出了過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同時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還不平衡等 等。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同時更加注重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促進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更加注重資源環境的保護,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才能更好地貫徹落 實科學發展觀,真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二、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胡錦濤同志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六個方面: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 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要點之一就是要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而生態補償機制正是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 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生態補償作為解決發展中引發的“效率”與“公平”問題比較有效的環境經濟管制手段,當發展帶來外部環境經濟時,從發展中獲益一方 應對他人造成的外部環境損害進行賠償,而當一方為了保護環境放棄發展機會時,他有權獲得相應的賠償。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指出:“財富和權力的不平 等,只要其結果能給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會成員帶來補償利益, 它們就是正義的。” 環境,就像一塊公地,很容易釀成“公地悲劇”。作為人類共同享有的自然環境,如何改變其“公地悲劇”的命運,是人類面臨的迫切問題。我們必須堅持生態正義 的原則,實行生態補償。另外,我國的城市和農村也存在生態不公的問題,不僅環境保護設施和環境管理服務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存在城市工業污染向農村的轉移 趨勢。作為環境弱勢群體的農村,應該得到相應的補償。通過工業反哺農業,發達地區援助和補償落后地區,維護生態安全。通過人與人的和諧來達到人與自然的和 諧,共同維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建設和諧社會。
三、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三者內涵不同而又聯系密切。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所 必須堅持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保證。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環境承載能力弱,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例子屢屢見于報端。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讓那些生態環 境的受益者支付一定的費用,有利于喚醒廣大人民群眾保護環境的意識,有利于形成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比如,黨中央提出 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國頭等大事來抓,同時把農村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重點領域之一。溫家寶同志強調要毫不松懈地加強生態環保工作,推進農村 環境綜合整治。李克強同志提出實行“以獎促治”的農村環境保護政策以后,僅2008年中央財政就安排近5億元,用于700個村鎮,特別對一批環境問題突 出、嚴重影響農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村莊進行了重點支持,但是與全國近70萬個村莊總數相比,這700個村還是杯水車薪。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是關鍵。 可以說,沒有農村環境質量的改善,就沒有農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國家全面的小康。因此,除了中央要加大投入以外,還需要各級政府負起責任,配 套增加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投入,尤其要增加農村生態補償資金的投入,并建立相應機制鼓勵社會資金的投入。而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有助于資源環境承載 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