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低迷,香港市場上的IPO項目紛紛推遲;而A股的IPO項目,卻如世界末日來臨般地跑步前進,是不是真正的市場化發股,答案不言自明。
9月26日,中國水電發布公告,將原計劃發行的不超過35億股規??s減為30億股。而且,新股發行價區間確定為4.5元/股-4.8元/股,大大低于保薦方給出的詢價參考區間5.39元/股-6.41元/股之間。按此計算,中國水電的最大募資規模為144億元,較原計劃的173.17億元募資規模縮減了29億元。
中國水電縮減發行規模為哪般?在目前低迷的市況下,人們很容易將其理解成為是市場化發行的成果。
中國水電縮減發行規模,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與目前市道的低迷存在關聯。但它更是A股市場新股發行制度存在問題的重要見證。因為如果真是市場化發行的話,那么,中國水電縮減發行規模,就標志著大盤股發行的受挫。如此一來,作為后來者,就應該止步于新股發行,至少不應該在目前的市況下繼續推出大規模的新股發行項目。但投資者看到的情況是,一邊是中國水電縮減發行規模;另一邊卻是中交股份推出更大規模的IPO項目,該公司擬融資200億元,為今年國內最大的IPO項目,而且該項目將于28日上會。也正因如此,中國水電縮減發行規模很難說是市場化發行的成果。
A股的市場化約束機制是不是真的顯靈了,實際上只要投資者稍稍對比一下香港股市就不難找到答案。與A股市場一樣,港股近期同樣陷入低迷狀態。但與A股不同的是,香港股市的大額融資項目紛紛叫停。就在上周末,幾乎就在中交股份公布A股上會消息的同時,在香港股市有徐工機械推遲其規模10億-12億美元的香港首發IPO計劃。而在此之前,三一重工、光大銀行、廣發銀行、新華人壽也都推遲或改變了其香港上市計劃。面對市場低迷,香港市場上的IPO項目紛紛推遲;而A股的IPO項目,卻如世界末日來臨般地跑步前進,是不是真正的市場化發股,答案不言自明。
在這里有一個現象是應該引起人們關注的。像徐工機械、三一重工、光大銀行等這些推遲H股發行的公司,實際上也都是國內公司。為什么同是國內公司,它們赴港上市時就會考慮市場低迷情況,而在A股發行時就不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和投資者的收益呢?因此,對于時下的A股市場來說,該是好好地反省現行發行制度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