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
國發〔2011〕3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中原地處我國中心地帶,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理位置重要,糧食優勢突出,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糧食和農業生產大省、新興工業大省,解決好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以下簡稱“三化”)協調發展問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以來,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進入了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新階段,既面臨著跨越發展的重大機遇,也面臨著糧食增產難度大、經濟結構不合理、城鎮化發展滯后、公共服務水平低等挑戰和問題。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是鞏固提升農業基礎地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需要;是促進“三化”協調發展,為全國同類地區創造經驗的需要;是加快河南發展,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需要;是帶動中部地區崛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
(二)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子,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進一步創新體制、擴大開放,著力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和城鄉結構調整,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促進文化發展繁榮,以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帶動和提升農業現代化,以農業現代化夯實城鄉共同繁榮的基礎,推動中原經濟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支撐中部地區崛起和服務全國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三)基本原則。
——堅持穩糧強農,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毫不放松地抓好糧食生產,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全面繁榮。
——堅持統籌協調,把促進“三化”協調發展作為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在協調中促發展,在發展中促協調。
——堅持節約集約,把實現內涵式發展作為基本要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目的。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切實解決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保廣大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堅持改革開放,把改革創新和開放合作作為強大動力。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先行先試,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形成有利于“三化”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
(四)戰略定位。
——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集中力量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鞏固提升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建設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
——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在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探索建立工農城鄉利益協調機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機制和農村人口有序轉移機制,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提升中原城市群整體競爭力,建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人力資源高地,成為與長江中游地區南北呼應、帶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地帶之一,引領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支撐全國發展的重要區域。
——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充分發揮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區位優勢,加速生產要素集聚,強化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和南北區域交流合作的戰略通道功能;加快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形成全國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傳承弘揚中原文化,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創新發展區。
(五)發展目標。
到201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穩步提升,“三化”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生態環境逐步改善,資源節約取得新進展,初步形成發展活力彰顯、崛起態勢強勁的經濟區域。
到2020年,糧食生產優勢地位更加穩固,工業化、城鎮化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趨于均等化,基本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建設成為城鄉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優良、社會和諧文明,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區。
(六)空間布局。按照“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原則,形成放射狀、網絡化空間開發格局。“核心帶動”,提升鄭州交通樞紐、商務、物流、金融等服務功能,推進鄭(州)汴(開封)一體化發展,建設鄭(州)洛(陽)工業走廊,增強引領區域發展的核心帶動能力。“軸帶發展”,依托亞歐大陸橋通道,壯大沿隴海發展軸;依托京廣通道,拓展縱向發展軸;依托東北西南向、東南西北向運輸通道,培育新的發展軸,形成“米”字形重點開發地帶。“節點提升”,逐步擴大軸帶節點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推進錯位發展,提升輻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對接周邊”,加強對外聯系通道建設,促進與毗鄰地區融合發展,密切與周邊經濟區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