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有關計劃生育政策是否應該調整的討論持續不斷。而順德、深圳等地“大部制”改革將計生部門并入“大衛生”,也引起了“計生工作是否會弱化”的猜測。
近日,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聯合制訂《關于全面加強我省計生工作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即將正式下發。
省政府副秘書長、省人口計生委主任張楓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決定》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廣東仍要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到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1.11億人以內,這意味著計劃生育政策在這5年內不會發生重大調整,人口工作已經從以往偏重數量控制轉變到重結構、重素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南方日報:今年有很多關于人口計生的爭論聲音,廣東省委、省政府制訂《決定》,有什么特別的考慮嗎?
張楓: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僅用30多年就完成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能實現的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自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全省累計少生了3500多萬人,其中“十一五”期間少出生300多萬人,進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人口發展歷史新階段,創造了寶貴的“人口紅利窗口”,大大緩解了人口過多對就業、交通、教育、資源與環境等方面帶來的壓力。
但目前廣東人口形勢依然嚴峻,控制人口的任務依然繁重。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省常住人口為1.043億人,其中戶籍人口8500萬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8642萬人相比,廣東常住人口10年間共增加了1788萬人,增長20.69%,增長率快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是兩個方面因素,一是遷移到廣東的人增多,二是流動人口出生的子女納入所在地統計。現在廣東已經成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人口基數大、流動人口多是我省最基本的省情,龐大的人口數量、復雜的人口結構已經給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公共事業等造成較大壓力。
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出臺《決定》,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人口計生工作在全省工作大局中重要地位的準確定位。對“十二五”時期乃至今后更長久的時間里,為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意義非凡。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南方日報:《決定》有很多新理念,特別是文件標題鮮明提出了“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有什么內涵?
張楓:之所以提“長期均衡發展”,是因為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我們的人口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數量大的問題,而是多種人口結構性問題和矛盾并存,需要綜合解決。比如,老齡化問題、新生兒性別比偏高、勞動力素質偏低等等。其中,廣東的老齡化趨勢加快,據專家估測,“十二五”期末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比重可能達到12%,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壓力持續增加,需要更多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資源。
“十二五”時期,我省人口計生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到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1.11億人以內;穩定適度的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0‰以下;育齡群眾享有基本的計劃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務;深化人口文化建設,群眾依法生育觀念進一步增強;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5歲;降低出生缺陷發生風險,嬰兒死亡率控制在6.5‰以下,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0.15‰以下;出生人口性別比趨近正常水平;完善城鄉一體化、覆蓋生命全周期的“惠一生”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體系;全面推進人口服務管理現代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力爭到2015年全省人口計生工作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5年內性別比要趨近正常
南方日報: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是一個大問題。近年來你多次公開疾呼,如不遏制這一偏高勢頭,到2020年全省可能有近500萬“光棍”。這問題怎么解決?
張楓:經過近年來大力整治,全省出生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100:130(編者注:指女性比男性的比例)下降到了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100:118左右,降幅為全國最大,但依然高于國際公認的正常比例100:107。
《決定》提出,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要制訂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長和婦女發展的社會經濟政策。衛生、人口計生、公安、食品藥品監管、民政、宣傳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實行標本兼治。衛生部門要建立完善住院分娩、出生實名登記、出生人口性別比統計監測、信息共享和定期(每季度)通報制度。建立打擊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行為聯合執法制度,每半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專項打擊行動。人口計生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加強督促檢查,并將檢查結果納入人口和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力爭“十二五”期間全省出生人口性別比趨近正常水平。
首推幸福家庭促進工程
南方日報:你一直呼吁要重視“被窩子”問題,本次《決定》首次將“幸福家庭促進工程”寫入其中,有什么考慮?對老百姓來說,有什么具體的惠民措施?
張楓:人口計生工作說到底是一項群眾工作,我們既要關心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更要關心老百姓的“被窩子”。要為我們的老百姓著想:孩子生多了不幸福,生不了孩子也不幸福,生了有問題的孩子更不幸福。“被窩子”里有生殖健康,“被窩子”里有性別偏向,“被窩子”里有夫妻情短情長,“被窩子”關系家庭幸福、社會和諧。所以,要把關心老百姓的“被窩子”當成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決定》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這一核心任務,將“做好人口工作,建設幸福家庭”確定為全省人口計生工作的總體要求,新增加了“深入實施幸福家庭促進工程”這一重點工作任務。加強優生優育、子女成才、抵御風險、性與生殖健康、家庭致富研究,探索建立完善保護家庭傳統功能、提高家庭發展能力的社會政策體系。
《決定》里有不少新的惠民措施。比如,在著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方面,要將婚前醫學檢查、產前檢查、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服務、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服務納入城鄉醫療保障范圍,穩步擴大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覆蓋面,逐步為全省3歲以下嬰幼兒實施重大疾病免費篩查和診治,定期為65歲以上老人免費開展健康檢查。完善“惠一生”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對實行計劃生育的群眾給予獎勵、救助和優待。
大部制不弱化計生部門
南方日報:這兩年,一些地方的“大部制”改革把計生部門并入衛生部門,引起不少議論。有人說,這是不是意味著計劃生育部門的工作重要性在弱化?
張楓:沒有弱化,還要加強。這次《決定》專門提出“落實保障措施”這一內容,包括目標管理責任制、公共財政保障、管理服務網絡建設等三方面,明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在機構改革中要確保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和隊伍基本穩定。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要實現年度財政投入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費人均不低于50元。
《決定》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始終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把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落實“一票否決”制度。
對因工作失職、瀆職,造成人口嚴重失控的地方,要追究黨政主要領導的責任;對工作不力的部門,要對主要責任人進行問責,按有關規定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粵居全國第一人口大省
南方日報記者 陳楓
通訊員 劉占峰 高明明
“人口再生產不能一放了之”
放開二胎政策?國家計生委主任李斌回應——
針對“十二五”時期會不會放開二胎政策的爭論,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近日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專訪時指出,人口再生產不能一放了之。
李斌表示,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產類型實現了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人口總量持續增長。“十二五”時期,人口總量預計將達到13.9億。二是人口素質總體不高。近年來,全國出生缺陷監測總發生率不斷攀升。三是人口結構性問題凸顯。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總體仍然偏高;“十二五”期間,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未來五年,中國每年新增老齡人口接近800萬,第一次老齡化高峰已經到來。四是人口流動遷移日趨活躍,2010年全國流動人口達到2.21億,人口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五是家庭的生產、婚姻、生育、養老等傳統功能有所弱化。
李斌認為,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口再生產比物質資料再生產更復雜,不是一放了之那么簡單的事情,必須科學審慎地對待這個問題。要在深入調查研究,掌握實情的基礎上,科學預測論證,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在這過程中,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好人口問題,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堅持和完善現行生育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