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滿淘寶新規,淘寶商城爆出小賣家集體攻擊大賣家事件:惡意拍下商品后申請退款及賠付,導致一些大店下架多數在售商品,運營停滯。隨后,馬云發微博力挺新規,稱即便淘寶商城的選擇“不符常理,違背理性,甚至離經叛道得罪親友”,也會堅持到底。
淘寶商城的新規提高了商家入駐淘寶的資金門檻,同時增加商家違約金成本,此項舉動重重刺痛了眾多小賣家。這就如同在一個城墻根下的市場,最初是一群小攤販自發聚集,后來逐漸形成規模,引來火爆人氣,原來免費提供地盤或收費很少的“地主”,現在開始用提高租金來重新洗牌——— 以此提升信譽度是明面上的說法,提高品牌檔次當然也是必然結果。無怪有網友說淘寶缺乏人情味:“從6千忽然漲為3-6萬,年費是提高了淘寶商品的品質,但是同時也掐斷了多少創業者的夢想。”還有人擔心,一旦賣方有了壟斷,受害的就是買方。
可是,受惡意攻擊的大賣家也是無辜受牽連,這些滿懷創業夢想的小賣家,非要用“惡意”聚焦眼球,才有對話的機會,進而贏得輿論并期冀有改變規則的可能嗎?很無力地說,在個體與一個龐大平臺的悲情博弈中,這真是無奈之舉。也可以說,就如同一些賣場收“進店費”一樣,這都是合理利用資源優勢下的市場行為。游戲規則隨時被修改,囊中羞澀的小商家無力支撐,也無權置喙,就這樣被當做廢棄墊腳石、拋棄在歷史故紙堆里。而他們已注定是螳臂當車的反抗,對于網絡這樣虛無的介質,對于并無多大實體卻有壟斷規模的公司,就如打在棉花上的拳頭一樣無力,不是自殘,就是累及無辜。
作為一個網購擁躉者,我對淘寶也是懷著深厚感情的,當年那個淘到便宜寶貝、樂得人滿地打滾的廣告深入人心,那也是每個剛接觸網購者的共同感受。這里是新生活方式開始的地方,也是眾多小創業者啟程的地方。從這里,我們知道了B2C,知道了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因一批淘寶這樣的網上交易平臺,擺脫了紙上談兵、進而風生水起,并成為互聯網經濟的主要引擎和盈利模式,現在火爆一時的團購網站,也只是摘了這些先行者打下的顧客認可度和好環境基礎的果實。
不過,電商的諸多問題也在眾多公司紛紛海外上市的盛極一時中被集中曝光,物流不規范的瓶頸,信譽問題的投訴無門,都是橫亙在不少消費者印象中的那根刺,并且這是一根可能會戳破漸起泡沫的毒刺。從這點意義上說,淘寶和同類電商的提高做法,是一種亡羊補牢的舉措。甚至可以說,“惡意索賠”這事件本身,就是退換貨有信譽保障的一個極好廣告。此事發展到現在為止,大家還都是合理利用市場規則,希望這事最終也能在規則內解決。就像3Q大戰,就是一種擺到面上的市場博弈,是綁架用戶,還是為了用戶,雖然各說各理,但最終都是網絡經濟的普及讀本,和對網絡交易秩序的再明確規范。
而這些新規則下的“犧牲者”,用腳投票也許是唯一辦法,但在本來就僧多粥少的情況時,大廟哪里會在乎少你一個小和尚?也許,只有另尋“留爺處”。還好,網絡經濟中,市場還在充分發育中,新平臺層出不窮,相信自有小的電商創業者,愿意和小的網店創業者攜手。多了選擇也更是多了競爭,對于消費者,最終也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