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中國進城務工人員已超2.4億 “農民荒”問題凸顯
時間:2011-10-27 09:46:0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旭鴻 

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村民 李旭鴻攝

  近年,“民工荒”的問題引起普遍關注,所謂劉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問題的討論也此起彼伏。然而,就在人們對“民工荒”問題寄予注意的同時,卻將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種“勞工荒”現象——“農民荒”給有意無意地忽視和屏蔽掉了。一個農業大國出現了“農民荒”,這是一個重大的國情變化……

  ●“年輕人成了稀罕物” “農民荒”前景不容樂觀

  “如果不算留守兒童,村里常住的勞動力里邊,最年輕的是一對46歲的夫婦。”這是在河北省崇禮縣獅子溝鄉西毛克嶺村調查的情況,如今全村在冊人口458人,實際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壯年均外出務工,60歲以下勞動力屈指可數。

  在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情況大致類似。趙家溝村戶籍人口數234人,在村常住約130人,基本上也都是老年人和兒童。2011年6月,中央國家機關青年“百村調研”發現,河北、山西、湖南、內蒙古等其他省(區)的情況,大致都是如此,本來是農業大省的中部廣大農村地區,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少。

  據了解,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是當前“三農”問題的突出現象。農村人口外流在給經濟增長與發展帶來收益的同時,也給農業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務農勞力缺乏的“農民荒”以及相應的連鎖反應等一系列問題。

  2006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課題組就新農村建設現狀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調查,共涉及17個省(市、區)、20個地級市、57個縣(市)、166個鄉鎮、2749個村莊。結果顯示,74%的農村已無可以進城打工的“剩余勞動力”,僅有25%的農村還有四十歲以下的勞動力。5年過去了,情況更為嚴重。

  由于沒有充足的勞動力,近年來農村土地撂荒日益嚴重,影響農業穩定和糧食安全。據了解,在湖北省濱湖村,由于勞動力短缺、種糧效益較低等原因,農民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興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積達40%以上,并且還存在“隱性撂荒”現象,本來可以種植雙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種了單季稻。

  據調查,盡管在山西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目前的2500多畝耕地中,還很少有撂荒的現象,但是前景不容樂觀。目前種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勞動力都是60歲左右的農民,純樸的農民大叔大娘,出于對土地和耕種的自然感情依然堅守耕作,但是現在每人平均要經營20-30畝耕地,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勞動力“超負荷運轉”。該村已經出現種糧的農民不足,再過5-10年,這些老人無法勞作之時,種糧主產區的勞動力將后繼無人。這些地區農田分散,土地流轉實踐也不成熟,社會資本進入集中耕種的積極性并不高。如果若干年“農民荒”沒有得到緩解,農村已經存在的“撂荒”現象將會愈演愈烈,由于糧食生產的季節性,一次發生,影響一季,持續發生,將會惡性循環,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

  ●“娃娃們越來越少” 農村義務教育形勢嚴峻

  “原來鄉里建設的行政村小學,有的已經只剩幾個學生,有的校園已經撤銷,人去樓空,被用來養豬和他用?!?/p>

  據山西省永和縣坡頭鄉校長楊香瑞介紹,近年來“娃娃們越來越少”,在上世紀90年代全鄉小學生最多時約有800位,2007年減少為200位左右,2009年開始減少為90位左右?,F在全鄉已經沒有初中學校,原有的初中改成了中心小學,有教職工24位,現在中心小學只有68名學生,其他行政村還有4所小學,共有21名學生,平均每個小學5名學生。鄉里一個青年村民介紹說:“我記得我姐姐讀書的時候,我們小學,都是50-60人一個班,現在我們800人口的村小學,今年3個學生,一個老師,只開到3年級。”

  據調查,鄉村小學學生數量減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農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導致的適齡兒童的減少,近年來該地農村大多家庭只生1-2個孩子,而上世紀大多4個孩子左右;二是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帶走了適齡兒童;三是鄉村學生轉到縣城、城市等教育條件更好的地方上學。

  眼看自己的學生越來越少,楊香瑞校長感嘆不已:“3700平米的校園面積,新建的校舍總投入130萬元,如果學生繼續減少,國家對學校的教學、住宿等基礎設施、教職工的經費財政投入將面臨巨大的浪費,財政資金的使用績效將受到極大影響。而現在,那些跟著打工的父母出去的娃娃,在城市接受教育也是困難重重,進好學校費用高,自辦的學校師資和硬件條件也跟不上?!?/p>

  據了解,由于農村適齡兒童的大幅減少,農村義務教育的出路需要隨著“服務對象”的轉移而轉移,根本的解決之道是統籌城鄉義務教育,進一步擴大縣城、大中城市的基礎教育學校規模,平等地對城市戶籍和流動適齡兒童提供義務教育。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和校舍建設的前瞻性,摸清情況,提早應對,對于一些尚未投入農村校舍建設的縣域要集中力量辦好縣鄉中心校,暫緩建設新的村小學,加大中小學生的住宿補貼和伙食補貼政策力度。

●“那些消逝的村莊” 農村傳統文化正在消失

  農耕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中華文化的靈魂和精髓與農耕文化和生活形態密不可分。然而,在當前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廣大農村和農耕文化正在消失。

  據《中國統計摘要2010》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的村民委員會數目,從2005年至2009年逐年減少,分別為62.9萬、62.4萬、61.3萬、60.4萬、60萬。平均計算,全國每年減少7000多個村民委員會。

  這說明,在中國這個曾以農業文明興盛的廣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個行政村正在消失。

  在山西趙家溝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爾看電視和電影下鄉外,目前傳統文化生活基本處于空白,傳統的社戲、戲曲、民俗活動已經基本上“曲終人散”。趙家溝村的古戲臺已經破敗不堪、長滿雜草。按照目前的趨勢,再過10到20年,隨著老人陸續過世、兒童外出求學,趙家溝村這樣典型的黃土高原的生態村落,可能將面臨“空巢”的境地。在趙家溝這樣的村莊,農村的傳統和文化生活形態將只能成為記憶中的往事。這樣的情況在南方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同樣觸目驚心。

  在廣州清遠連州市文化廣場旁,乘45分鐘的公共汽車,再徒步走40分鐘的山路,穿過連綿山坳,便到了河背村。這是一個普通的粵北小山村。現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春節,也未能給它帶來一絲生機——原本23戶人家的村莊,如今搬遷得只剩下兩戶村民。

  ●“跳出農門是美好理想” “有地必種”怎樣落實

  “農民荒”背后,有著多重原因。

  當前城鄉一體化中的農村向城市的單向輸出,即在城鄉二元結構之下的城市化過程中,由于農業和農村投入產出率相對較低,相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較差,農村的人才、勞動力、資本等持續、單向地向城市流動,導致農村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呈現資本和勞動力凈流出的現象。這種情況在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更為明顯,尤其是以種糧為主的農村。這種單向輸出加劇了“農民荒”現象。

  當前,傳統農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潛力有限、收益率低。由于農業發展的基礎薄弱,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傳統農業比例大,收益率低。

  在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村民董維紅介紹說,他2010年種了24畝玉米,收獲玉米約3萬斤,銷售收入3萬元,種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萬元,如果計算上每天的勞動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頭凈收益幾乎沒有。湖北省濱湖村農民給調研組算了一筆賬:好年景種植1畝雙季稻,購買種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購買農藥也需要50元,這還不包括請人幫工等其他支出;而兩季稻谷最多收獲1500斤,市場價不到1800元,相當于外出務工1個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干旱、病蟲害等情況,算上抽水的電費、油費等開支,“種田還要倒賠錢”。

  與此同時,青年農民“跳出農門”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在青年一代農民中,“打工越來越成為農民收入增加和謀生的主要辦法”,“城鄉流動、遷移并定居城市日漸成為農民的強烈愿望”。因此,青壯年勞動力由于種地純收入太低、種地條件太苦和不體面而不愿回村耕種。

  農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農民荒”。由于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影響,近年來,農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兒童急劇減少,農民后繼乏人。

  糧食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閃失。保住18億畝耕地,最重要和最實際的是要“保住耕種18億畝地”,“有地必種”比“有地可種”更為重要。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荒”問題,必須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逐步提高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同時,要完善農產品補貼政策。

  在當前糧食價格還不能較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對于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撂荒土地的區域,農戶和社會資本進入的積極性不高,需要彌補“市場失靈”。對于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撂荒土地的區域,專家們建議中央和地方出臺措施,吸引產業資本,依靠農業龍頭企業或者種糧大戶,組織糧食生產,確保在“有地可種”前提下的“有地必種”。同時,在企業大規模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的情況下,要確保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