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20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溫家寶憶童年苦難談人心向背:窮人應擁有平等的權利
時間:2011-11-03 09:21:52  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溫家寶 

10月30日的《天津日報》頭版刊載了溫家寶寫于25日的文章《同南開中學的師生們談心》

同學們、老師們:

屈指算來,我闊別南開中學已51年了,正式回母校看望師生,這還是第一次。我愿借此機會同大家談談心。

我1942年農歷八月出生在天津北郊宜興埠一個書香門第。我爺爺在村子里辦學校,曾祖父是農民。再往以前,我家都是農民。我們家是從什么地方來到天津的,至今也沒有人能說清楚。據說是從山西來投奔這里的溫氏家族的。因為家里窮、沒有地位,溫氏家譜始終沒有把我們家列入其中。

爺爺辦的鄉村小學,是沖破地主豪紳的阻力,第一個招收女生的學校。我記得,他常年為兩件事奔波:一件是招聘教師,一件是為學校籌款。就是這樣一所小學,很多教師都是大學畢業生,有的解放后當了教授。外婆家也在本村,外公去世很早,外婆靠開一個小藥店謀生,家里還種著幾畝地。每年秋天收玉米時,我坐在板車上玉米堆里從地里回家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我出生的年月正是日本侵略者在華北大掃蕩和實行“三光”政策的時期。媽媽對我講的一件事,至今記憶猶新:日本侵略者將全村人集合在村西南的空地上,四周架起機關槍,用刺刀殺死無辜的平民。當時,媽媽把我緊緊摟在懷里。這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

天津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為“堅壁清野”放火燒了宜興埠。我的家連同爺爺辦的學校、外婆家和她的小藥店,全部化為灰燼。我們家逃難到天津城里,住在救濟院。外婆在逃難中生了病,沒過多久就去世了。她是最疼愛我的人。孩提時代,她抱著我,我常常揪她的頭發,她一點兒也不生氣。天津解放的那一晚,是一個不眠之夜。解放軍包圍了駐扎在救濟院里的國民黨軍隊,當晚進行了激戰,手榴彈扔進了院子里,家里人都害怕地躲在床鋪下,我卻一點兒也沒有害怕。第二天,天津解放了。

我的童年是在戰爭和苦難中度過的,窮困、動蕩、饑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深知,這不是我們一個家庭的苦難,也不是我出生的那個年代的苦難,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苦難史。我逐漸認識到一個道理: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極了,唯有科學、求實、民主、奮斗,才能拯救中國。“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只有推翻封建專制和官僚買辦的統治,人民才能得到解放;只有不斷革新,中國才能進步。

在我上小學、中學期間,家境十分貧寒。父母和我們三兄妹一直租住在一間不到9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每月的房租相當于一袋面粉錢,那時父親月工資最低時只有37元。我患過一次白喉,父親把僅有的一塊手表賣掉,買藥給我打針。此后他多年沒有戴過手表。因為經常目睹普通百姓生活的艱辛,我從小就富有同情心,這尤其表現為對普通百姓特別是窮人的同情,對不公道事情的憎惡。一種樸素的平等觀念在我的心中萌生:人人生而平等,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應平等相處。

我的中學是在南開上的。從12歲到18歲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因此,南開六年的學習生活,對我人生觀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也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南開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她的建立、成長和發展始終同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建設時期,她都為國家輸送了大批人才,這就是南開的道路。我在這所學校里學習,首先懂得的就是一個人必須有遠大的理想,有崇高的志向。從小就應該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和人民。我努力學習知識,堅持鍛煉身體,刻苦自勵,從學習和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努力把自己造就成為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南開的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這八個字就是南開的靈魂,它提倡的是為公、進步、創新和改革。我上中學時就愿意獨立思考,渴望發現問題,探索真知,追求真理。我記得,那時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以外,我還廣泛閱讀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書籍。南開永葆青春,這就是南開精神。在求學期間,我和同學們總是朝氣蓬勃,不怕困難,勇往直前。除了學習以外,我還喜歡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我不僅愛讀書,還是體育愛好者。南開永遠年輕,她的學生也都充滿活力。我們要堅持走南開的道路,崇尚南開的風格,發揚南開的精神。

上高中和大學以后,我家里人在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中受到沖擊。爺爺在1960年因腦溢血去世,是我把他背進醫院的。現在他教過書的學校還留著他的檔案,里面裝了一篇篇的“檢查”,小楷字寫得工工整整,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人民教育事業的忠誠。父親也在1960年因被審查所謂的“歷史問題”,不能教書,被送到郊外一個農場養豬,后來到圖書館工作。我考上大學向他告別就是在離城很遠的養豬場。父親告假回家幫我收拾行李。他是個老實人,一輩子勤勤懇懇。今年他過世了,可謂“生得安分,走得安詳”。盡管家里出現這樣一些情況,我仍然追求進步。我是個善于思考的人,我總是把書本里學到的東西同現實加以比較,立志為改造社會而獻身。

因為父親喜歡自然地理,我從小就對地球科學產生了興趣。在北京地質學院,我在地質系就讀5年。大學期間,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來又考取了研究生,專攻大地構造。回憶在地質學院近8年的學習和生活,我曾概括為三句話:母校給了我地質學知識,母校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母校給了我接觸群眾的機會。那段時期同樣是難忘的。

參加工作以后,我有14年時間是在海拔4000到5000米的極其艱苦的祁連山區和北山沙漠戈壁地區工作。這期間,我一邊工作一邊接觸基層群眾,更使我深深懂得了民生的疾苦和稼穡的艱難。我來自人民,我也有苦難的童年,我同情每一個窮人,愿為他們的幸福獻出自己的一切。到中央工作后,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用整整10年時間,深入農村、廠礦、科研院所調研。在農村,我白天坐在農民家的炕頭上了解情況,晚上開座談會。我住過鄉里、住過糧庫,經常在一個縣一呆就是一個星期。我幾乎走遍了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所,同科學家交朋友、談心。我認為,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而民心向背決定政權的存亡。衡量政策好壞的標準只有一條,就是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我之所以經常講窮人的經濟學、窮人的政治學和窮人的教育學,就是想讓人們懂得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窮人占多數。一個政府、一個社會應該更多地關愛窮人,窮人應該擁有平等的權利。在中國,不懂得窮人,不懂得農民和城市貧困階層,也就不會懂得窮人的經濟學,更不可能樹立窮人的教育觀。公平的核心是在生存、競爭和發展的機會上人人平等,而不是基于財富或其他特權的平等。一個政府如果忽視民眾和民生,就是忽視了根本。而公平和正義是社會的頂梁柱,失去了它,社會這個大廈就會倒塌。“國之命,在人心”,說的就是人心向背決定社會的發展和政權的存亡。政府是窮人最后的希望,民眾的貧窮是政府最痛心的事。只有把這些道理真正弄懂,才算真正理解“以人為本”的含義。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必須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方還存在干部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甚至以權謀私和貪污腐敗的現象;收入分配不合理,有的地方社會矛盾比較突出,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做好經濟發展、社會公正、民主法治和干部廉潔這幾件大事。這都是人心所向,無論哪個方面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寧。而要做到這一切,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我擔任總理已近9年了。這段時期,我們國家遇到許多災害和困難。從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再到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幾乎沒有中斷過。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已持續4年之久,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人民沒有畏懼,沒有退縮,總是滿懷信心、堅持不懈地努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我十分清楚,實現現代化目標,任務還十分艱巨,需要許多代人的長期艱苦奮斗。這一歷史任務必將落在你們青年人肩上。未來是屬于青年的。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但愿青年朋友們以青春之人生,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講到這里,我又想起了南開,中國沒有南開不行,南開不與時俱進不行。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國需要教育,更需要有理想、有本領、勇于獻身的青年,這是中國命脈之所在。張伯苓先生自創辦南開之日起,就善于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堅持自主辦學,重視教育改革和創新,提倡個性教育和多樣化教育,推崇“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57年前,當我坐在這座禮堂里第一次參加開學典禮的時候,楊堅白校長和楊志行校長穿著一樣的米色中山裝,并肩站在講臺上,用他們特有的氣質給大家講話,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這一幕我至今難以忘懷。南開之所以涌現出一大批志士仁人和科技、文化俊才,是因為她有自己的靈魂。人是要有靈魂的,學校也要有靈魂。讓我們牢記“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共同努力把南開辦得更好,使“巍巍我南開精神”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南開培養了我,南開是我心里的一塊圣地,我是愛南開的。過去如此,現在依舊,而且愈發強烈。南開精神像一盞明燈,始終照亮著每一個南開人前進的道路。我愿同師生們一起奮斗,做一個無愧于南開的南開人!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