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統計數據出爐之后,國家統計局表示,國內經濟運行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在上升。面臨這樣的情勢,市場上對中國經濟接下來發展態勢的擔憂聲音繼續彌漫。就在這個時點,作為經濟學博士的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向《財經國家周刊》獨家解析了他對目前經濟形勢的看法。馬建堂認為,下階段,宏觀調控既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又要增強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進一步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
《財經國家周刊》:前三季度的GDP增速一路持續小降,這種下降趨勢在未來是否會持續或放大?你認為中國經濟會有“二次探底”或陷入“滯脹”的風險嗎?
馬建堂:關于前三季度經濟形勢,在10月18日的發布會上我們的新聞發言人已經作了較為詳細全面的解讀,中國國民經濟總體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關于你們提到的問題,我再提幾點看法。
盡管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回落,但國民經濟總體仍運行在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我們主要指標仍運行在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季度之間回落波動幅度較小。
一、二、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9.7%、9.5%、9.1%,穩定在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4%、14.0%、13.8%,穩定在14%左右;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累計分別增長25%、25.6%、24.9%,穩定在2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6.3%、17.2%、17.3%,穩定在17%左右。
鋼材、十種有色金屬、燒堿、電解鋁等主要工業產品日均產量總體穩定;貨物運量和沿海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等指標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貨物周轉量同比增長14.9%,加快0.7個百分點;沿海規模以上港口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增長13.5%,加快0.7個百分點;
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仍處在擴張區間,8、9月份連續兩個月小幅回升。10月份PMI指數雖然略有回落,但仍在50%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指標增速的適度回落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動調控的結果,符合宏觀調控預期。經濟增長速度適度回落,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于緩解通貨膨脹壓力。
《財經國家周刊》:我們注意到了,物價漲幅實現了連續回落,但當前水平仍在高位上,社會和市場上對貨幣增長對物價的影響仍然有不小的擔心。你如何判斷接下來的物價水平的發展?
馬建堂:我們確實不能對物價的后期走勢掉以輕心。
隨著一系列穩定物價舉措效應的逐步顯現,居民消費價格、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月同比漲幅均在7月份創下年內高點以后,8、9月份連續回落。當前穩定物價的有利因素逐漸增多,四季度物價漲幅有望進一步回落。但也要看到,當前物價漲幅仍在高位,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仍未根本消除,對于后期走勢不能掉以輕心。
新漲價因素的影響也在不斷上升,今年以來,各類價格月環比基本保持正增長,使四季度和明年物價基數較高。在居民消費價格月同比漲幅中,新漲價因素由1月份的1.2個百分點擴大到9月份的4個百分點,所占百分比由24.5%提高到65.6%;而要素成本上漲長期化。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要素成本上升將是中長期趨勢,并逐漸向下游產品傳導。前三季度,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同比增長14.9%,三季度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工資水平增長20%。
現在流動性確實仍然較為充裕,貨幣增長對價格水平的影響有一定的滯后效應,近兩年中國過快增長的貨幣信貸對后期物價上漲仍然有一定壓力。此外,輸入性通脹壓力依然較大,在發達國家繼續維持超寬松貨幣政策以及部分地區政治社會局勢動蕩的背景下,長期來看,國際初級產品價格繼續上漲的可能性較大。9月份,能源初級產品價格同比上漲31.6%,非能源初級產品價格同比上漲10.6%,其中農產品[14.64 0.27% 股吧 研報]上漲18.3%。
總而言之,當前中國經濟運行整體上仍處在平穩較快增長區間,經濟自主增長的動力依然較強。但同時中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環境也更趨復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下階段,既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又要增強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進一步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