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院長樊綱 攝影 王碧濤
城市化網訊 在我國風起云涌的城市化進程中,每年有數千萬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如何也讓他們享受到現代城市中社會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成為了社會各界探討的熱點話題之一。在11月30日舉辦的武漢開放城市論壇上,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院長樊綱給出了他的答案:雙軌制是確保農民工享受公共服務的一種有效途徑。
他說,近些年來,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一直在致力于城市化各種公共政策的研究,非常關注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在樊綱看來,如果原來的城市居民生活得比以前更好了,那不叫城市化,而叫城市發展。城市化的含義就是原來不是城市的人,變成城市的人,或者原來不在城市里的人到城市里來居住,享受城市文明的過程。
客觀的講,我國農民工是低收入階層,受教育水平也比較低。但樊綱強調,中國農民還有一個特殊現象,即在他們背后往往還有一些東西不在農村。和早年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有一個重要特點,同時也是一個優點:基本沒有城市貧民窟現象。而西方很多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就出現了很多貧民窟。
在他看來,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城市中之所以沒有出現大量貧民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農村特有的土地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們國家農村土地制度明確規定,農民耕種土地的所有權屬于國家,農民只有使用權,而沒有買賣權,也即農民不能隨意買賣土地。這就從源頭上杜絕了農民在最需要錢的時候也不能把自己耕種的土地抵押或賣掉。”西方國家在完成城市化過程中之所以出現大量貧民窟,就在于土地私有制。當這些國家的農民把土地抵押或賣給資本家或金融家后,他們就只能流浪到城市。而中國農村的土地制度,為那些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留住了最后一種社保機制。即使他們在城市生存不下去了,還可以回到農村,他們的那份土地,還能保障其基本生活。
面對每年超過千萬的農民工進入城市的客觀現實,樊綱坦言,如果不解決好他們的市民化問題,順利完成城市化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有讓進城的農民工真正在城里住了下來,能享受到與城市原住民均等的公共服務,中國的城市化才可能真正造福全人類。
“現在,有的地方習慣讓農民工來打工,享受他們創造的價值,但不承擔農民工養老社保等。這顯然是不對的。令人欣慰的是,現在中央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重要性,開始要求各地政府要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但客觀的講,要讓各級地方政府在很短時間內為所有農民工提供很多公共服務確實是一件較難的事情,因為農民工人口太多。”
如何讓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農民工群體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呢?樊綱直言,雙軌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所謂雙軌制,不是完全一下子對農民工提供所有城市居民享有的社會福利保障,而是通過漸進的方式來進行。開始可能不那么全,標準稍微低一點,先提供子女教育,然后醫保,再社保。醫保、社保標準一開始也低一點,跟農村標準差不多,然后逐步達到城市標準。
“城市化說到底就是人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文章。”樊綱最后強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