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延信,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副司長。
對話背景
近年來,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新型勞動大軍的主體,成為城市新增人口的重要來源,他們生于20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卻很難獲得城市認同,他們想融入城市,只是城市還沒有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
我國現階段新生代農民工總數約有1億多。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了“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
日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以“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培訓與社會融合政策”為主題舉辦了研討會。這一龐大的社會群體該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了參與這次研討的黃延信。
中國青年報:現階段重視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出發點和思路是什么?
黃延信: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城鄉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社會結構處在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而我國的城鄉管理體制顯然不 適應這種快速變革的需要,突出表現在對農民工的社會管理制度創新滯后。目前,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我國農民工總量已超過2.4億人,這個群體為經濟發展 作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繁榮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民工問題理應隨著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體制而逐步解決。
解決好農民工問題必須有大思路、大政策,我們應明確一個理念:要促進融合,防止固化,堅定不移地深化城鄉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與時俱進地調整各項政策,幫助農民工融入所就業的企業、融入所生活的城市、子女融入所在地的學校,一定要防止將農民工身份固定化、標簽化。
中國青年報:農民工在城市工作及與社會融合的現狀如何?
黃延信:農民工群體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城市新增人口的重要來源。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一代,有的雖然出生在農 村,但從沒有參加過農業生產勞動,初中、高中畢業后直接加入農民工大軍;有的則出生在城市,成長在城市,他們在經濟、社會活動等多方面實際上與農村幾乎沒 有直接聯系,但就是因為其父輩是農民,沒有城市戶籍,社會就稱他們為新生代農民工,非要給他們貼上農民工的標簽,這是人為地把城市常住人口分為不同的等 級,是嚴重不符合社會現實的,是對他們的不公平對待。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后期出生的新一代群體不斷發展壯大,一方面,與他們的父輩相比,在個人追求、價值判斷、到城里來的目標等各方面都發生很大變 化,他們融入城市的要求、愿望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面,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又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需要新市民來支撐。經濟和城市的發展,為農民融入城市提 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時機。但是,每年“民工荒”到來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民工像候鳥一樣遷徙,從城市回到農村。從企業、社區和學校來看,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并沒有 被城市接納。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滯后的反映。
在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不應再使用新生代農民工一詞稱呼他們,需要安置就業的可統稱為新增勞動者,需要在城市解決各類問題的可統稱為城市新增人口,以此在稱謂上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
中國青年報:如何幫助農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具體做法有哪些?
黃延信:促進融合關鍵是三個融入:融入企業、融入社區、融入學校。
所謂融入企業,是指要使和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民工,逐步融入企業。我們要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讓農民工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薪酬待遇、社 會保障、工作環境、競爭機會等。真正要實現融合,關鍵是引導企業、企業的管理者轉變觀念,改變以往和農民工是一種單純雇用關系的心態。要把農民工當作企業 的主人,更加關心關注農民工的生活、學習、思想、技能的提高,不能再把農民工和企業對立起來。只有農民工感受到企業的關心、愛護,他們才會有積極性,企業 才會有更快的發展。
另外也要教育農民工,使其和企業融為一體。農民工也要關心企業發展、創新、產品質量和效益,企業發展了,產品質量和效益提高了,相應的農民工待遇才能得到改善。
融入社區,主要是針對那些沒有和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鼓勵他們融入社區,為他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構建覆蓋農民工的城市社區服務管理 體系。為農民工及其家屬提供文化娛樂、物業管理、基礎醫療、社會治安等公共服務,讓他們享受到社區的文明。同時,也要引導農民工關心社區建設、發展,維護 社區秩序,鼓勵他們參與社會管理。
融入學校,主要針對農民工隨遷子女而言。農民工就業所在地的政府有義務為農民工隨遷子女提供教育服務。這里的教育服務不是簡單的義務教育。我們 調查發現,城市只為農民工子女提供義務教育,已經不能滿足農民工子女的需要。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還面臨著義務教育階段以后的后續教育問題,如能不能升初 中、能不能升高中、能不能升中專、能不能考大學等問題。
中國青年報:近期,民間呼吁取消高考戶籍限制允許隨遷子女就地參加考試的呼聲很高,您怎么看待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
黃延信:要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將來不能再以戶口為主,學籍和戶籍應逐步分離。教育是政府為公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在我國實行財政 分稅制的大制度背景下,農民工只要在一個地方就業,就為所在社區創造了財富,為所在地稅收作出了貢獻,其家庭成員就有資格享受所在地政府為居民提供的基本 公共服務。決定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是否有權享受公共服務應取決于此,而不是看他的戶籍在什么地方。應該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目前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延長到12 年。此外,產業發展尤其需要技術工人,所以建議有條件的地方應為農民工提供職業教育。
中國青年報:解決農民工問題,今后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革?
黃延信:促進融合關鍵是要改革社會管理體制,防止將農民工身份長期固化。改革的方向是,醫療、社保等應與戶籍脫鉤,而與農民是否在此地就業、納 稅,是否有穩定的住房聯系起來,這樣就能防止將農民工身份固化。防止固化的各項政策中,從目前實際來看,最主要的是改革戶籍制度。
要促進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農村內部也要加快改革。農村內部的改革主要是產權制度的改革。通過明晰產權,讓農民有退出機制,房子可以進入流通領 域,承包經營權可以退出來,這樣農民可以拿到進入城市的原始資本,放心到城里來。有些農民來回跑就是因為房子不能處理,經營權的退出機制還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