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弱勢心態(tài)”,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感覺自己處于弱勢地位的心態(tài)。筆者在工作調研中感到,在如今基層部隊官兵中也有“弱勢心態(tài)”存在。通過與社會比較,有的同志總覺得收入不如他人多,人際路子不如他人寬,社會見識不如他人廣,辦私事不如他人靈,生活得不如他人瀟灑,精神上比較壓抑等。這種心態(tài)或多或少影響一些同志的自信,影響工作情緒。
應該說,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部隊官兵極少有這樣心態(tài)。相反,多數(shù)都有很強的榮譽感和優(yōu)越感,那個時期的軍人不只是待遇相對高,而且有鮮明而突出的榮譽感。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情況發(fā)生了變化,特別是身邊的一些人富裕起來之后,有的同志覺得,自己本領不比別人差,而生活富裕程度卻比別人低;自己文化層次不比別人低,而事業(yè)成就似乎要比別人小……從而產(chǎn)生了所謂的“弱勢心態(tài)”。這也可謂是早些年出現(xiàn)的“當兵吃虧論”的一個翻版。這些年來,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和物質條件、福利待遇的改善,這種心理有一定的改變。但是,這一問題卻總是隨著物質待遇等相關條件的變化而出現(xiàn)。條件好時,情緒高昂,比較自信,條件不好時,精神便顯得不夠振作,甚至有自卑感。
社會人群不可能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總有相對的強勢和弱勢。我以為,基層部分官兵中的所謂“弱勢心態(tài)”重要的是出現(xiàn)在“比”的方法有缺陷。一是比的標準問題。有的同志只比物質待遇、擁有的財富。不否認,這些東西固然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但不是唯一的。我們知道,雷鋒最有生活質量,可他擁有多少財富呢?即便是現(xiàn)在,有些成功人士原本在地方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個人生活條件,可他們仍然愿意獻身國防事業(yè)。這是為什么呢?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不一樣。這就說明,是強勢還是弱勢,不能只用收入和財富來衡量,還有榮譽、地位和受社會尊敬的程度等因素,而榮譽地位和受社會尊敬的程度又是由個人對社會的價值決定的。軍人保家衛(wèi)國、無私奉獻,這本身就是一般人不能相比的強勢。二是有個怎么比的問題。社會任何群體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或強勢,一個成功商人的經(jīng)商能力可能很強,但有病還得找醫(yī)生,一個高明的醫(yī)生能做到手到病除,但要吃可口的海鮮還得靠廚師。軍人也有自身的強勢,這就是有良好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軍事素質、品德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等。一些地方部門或單位之所以爭搶著要部隊復轉人員,就是因為軍人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所以,即使我們要與社會人員相比,那也應該全面地比,不能用別人的長項比自己的短項,這樣比只會產(chǎn)生弱勢心理。
在這個問題上加以重視,我覺得首先各級領導要重視起來,它既關系到官兵的心理健康、全面成長,更關系到部隊精神狀態(tài)和戰(zhàn)斗力的生成。信念來自于自豪和自信,自信的大堤崩潰,一個人就挺不直腰桿。因此,領導和政治機關應當對此加強調研,隨時掌握情況。特別是在當前意識形態(tài)復雜的背景下,更不能大意。其次要認真搞好教育,要使之成為主題教育的一項內容。特別要講清所謂的社會強勢與弱勢的關系問題,認清軍人的特殊價值,不能別人說什么就信什么,讓官兵學會正確地比較,形成自主意識,保持自信。再次就是通過不同方式增強軍人榮譽感,切實采取措施提升官兵素質,實現(xiàn)全面成長;通過改善物質文化條件,增強生活的優(yōu)越感。應該說,“弱勢心態(tài)”在目前許多社會群體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作為軍人來說,必須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面,使官兵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
?。ㄔS定平 作者單位:武警8690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