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山東設300億元“藍基金”
時間:2011-12-13 16:19:25  來源:新華網  
在一系列金融體系的支持下,山東藍色經濟區發展空間巨大。而如何將金融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進而實現藍色經濟區的產業藍圖,考驗著產業規劃制定者的智慧和決心。

  如火如荼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面臨著巨大的融資需求。

  “到2020年,山東半島要建成海洋經濟發達、產業結構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的藍色經濟區,估計固定資產投資需要超過32萬億元。”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鄭之杰近日表示。

  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省“藍基金”運用而生。《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山東省將發起設立資金規模高達300億元的藍色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以此引導社會資本、境外資本參與山東省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設。與此同時,山東省政府又適時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投融資體系先行

  任何一項產業規劃的推動,都離不開投融資體系的保證,山東藍色經濟區更不能例外。

  2010年10月7日,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山東海運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在濟南揭牌。前者定位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投融資平臺,后者志在把海運發展成為山東的支柱產業。

  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成俊認為,該公司作為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投融資平臺,核心作用應該體現在融資多、投得出、投得準、帶得動,集聚社會資本、整合引領海洋產業發展。為此,該公司必須建立功能復合、相互支撐的投融資體系。

  此后,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在短時間內發起設立了藍色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下稱“藍基金”)及其境外平行基金和海洋基石基金,獨資設立了山東藍色海洋經濟創業投資公司(下稱“藍創投”)共四個投融資子平臺。以山東海洋投資公司為主平臺,形成了功能復合、相互支撐、協同作戰的投融資主體架構,主、子平臺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動,成為推動海洋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郭成俊告訴本報記者,“藍基金”總規模為300億元,首期募資不低于80億元,存續期15年,重點投向符合基金功能定位、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力的項目,特別是重點基礎設施、重點產業和重點園區項目。

  “‘藍基金’募集資金的多元化成為公司堅信能夠完成任務的有力保證。”郭成俊說。“藍基金”的募集對象主要為工商企業、投資機構、銀行、社保基金、證券公司及其他投資主體。

  “藍基金”從成立之初便一直受到政府和金融機構以及部分大型企業的廣泛關注,山東省委、省政府將安排一定財政資金作為政府引導資金進入基金。同時其余金融機構及企業將作為“藍基金”的LP(有限合伙制(Limited Partnership)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的主要組織形式)。

  與此同時,“藍基金”的境外平行基金——中國海洋經濟產業投資基金也將發行,規模30億美元,以服務藍色海洋經濟為主導,重點投向國家政策允許、具有境內外上市前景的境內企業。而“藍創投”主要通過扶持見效快、回報高、處于成長初期的高新技術企業,著力提高山東省海洋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能力,增強海洋經濟發展活力和后勁。

    重點打造高端產業

  在一系列金融體系的支持下,山東藍色經濟區發展空間巨大。而如何將金融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進而實現藍色經濟區的產業藍圖,考驗著產業規劃制定者的智慧和決心。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咨詢委員會副主任鄭貴斌告訴記者,《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表明,中央的意圖旨在將單一的海洋水體規劃延伸到海陸統籌戰略,海洋與陸地不能割裂開來。在此規劃下,應實行以發展高端產業為主,實行產業、資源、空間三位一體的海洋經濟集成戰略。

  在鄭貴斌看來,山東有發展海洋經濟的獨特優勢——海洋科技力量富集,海洋藥物研制保持領先,擁有3個吞吐量過億噸大港,海洋鹽業產量、海洋工程業務量、海水淡化裝置數量、海水養殖和遠洋漁業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但與國際海洋經濟還存在很大差距——海洋經濟過多的是養殖產業,除了造船、石油、碼頭等海洋工程之外,高端的海洋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

  據郭成俊介紹,今后“藍基金”將重點投資于海洋運輸物流業、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能源礦產業、現代海洋漁業、海洋生物工程業、海洋文化旅游業、海洋油氣開發業、海洋信息服務業、海洋化工產業等海洋產業與藍色經濟區內的現代服務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