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最糾結的民生不是“上證指數一夜跌回十年前”,而是全國性血荒加劇。許多開刀病人為血所困,醫院告知:要開刀先自籌血液。這是新華社上周四的報道。
上周初,衛生部長陳竺獻血上了央視新聞,而且這條新聞播放時間“過長”,陳部長的同期聲也剪輯“過長”。鑒于兩個“過長”,筆者當時就想,很可能各省又鬧開了血荒,而且一定“荒”得不輕,否則,央視新聞無論如何不會給予一位部長兩個“過長”之“待遇”。果不其然,新華社隨即刊發了“血荒年年有,今年更嚴重”的調查性報道。
血荒究竟因何而“荒”?管血的部門和官員依然吞吞吐吐虛話多于實話。舉個例子,上周六,南方某地組織廣場“義務獻血”,明明是血液極度緊張不得已而為之,可該地官員卻愣是對著鏡頭宣稱“我們不缺血”,而該鏡頭的背景卻是列隊等待抽血的武警戰士,很顯然,這談不上“自愿獻血”而是“組織抽血”。
前不久,上海組織過一次“你為什么不獻血的十大理由”之千人問卷調查,擔心血液被牟利名列“十大原因”第二位,說明民眾和社會對各級官辦血液中心極不放心。官辦的血液中心本系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可是,這些年被媒體揭開“冰山一角”的成堆丑聞實在令獻血者深感寒心。
多少年了,甭管有無法律監管,各級官辦血液中心都在程度不同地做“血生意”,黑市上經過檢驗合格的血,每百毫升已賣到1500元。這廂是無償獻血,那廂是有償供血,“平價血”供應緊張,甚至常年告罄,“議價血”按計劃保證供應,“高價血”隨到隨取,經如此披著官辦外衣的“血頭”們長期侵蝕和作孽,崇高的無償獻血事業在中國怎么能不變味?血荒怎可能不年年有?怎可能今年不是更嚴重?
公民無償獻血,官辦血液中心采血、驗血、儲血、配血也需要一定成本,這塊成本只要是合情、合理的,且賬目是公開的,相應費用攤入血液價格是應該允許的。絕對不允許的是,血液中心成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小金庫”,血液價格中攤入了血液中心工作人員的額外獎金、福利及大量的“三公揮霍”。僅從《獻血法》施行后的13年算起,迄今國內有哪一級、哪一家官辦血液中心公開過自個的賬目?國家審計在此領域亦屬一片白地。
醫療機構也多不老實。過去是以藥養醫,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后以藥養醫有所收斂,“以血養醫”則迅速成為創收新手段。很多手術病人,其實根本無須輸血,醫生卻連騙帶哄忽悠病人心甘情愿使用“高價浪費血”。部分手術病人的確需要少量輸血,醫生和醫院卻對病人加大輸血基數,患者或家屬無端破費錢財,社會糟蹋寶貴的“血液資源”,醫院和醫生則樂滋滋偷著數錢。
中國血荒決非荒于血資源不足,也不是國人的思想覺悟太低。血荒“荒”于信任危機,其“荒”之根本,與郭美美事件后紅十字慈善遭遇的“慈善荒”皆出于同一種原因。變異的血荒再次警告全社會,茍無信,“荒”即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