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明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現在物質家園的東西很多,有彩電、冰箱、沙發、電腦、鋼琴、汽車,物質家園可以說出很多的大件,但是精神家園里,我們的理想、抱負、追求、信仰、道德、愛心,現在卻似乎存在著很多問題。
他說校園文化建設當中首先要注意一個關系,就是“魂”與“體”的關系。
“所謂‘魂’就是校園文化究竟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把什么東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楊清明說,這些東西要通過什么表現出來,這就是“體”。這種表現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我們要做到虛實相生,虛的東西要有物質的載體,實的東西要體現精神的理念。”
楊清明說:“我們始終強調物質決定意識,同時意識又會對物質有反作用。比如說重慶的唱紅歌、講真言、讀經典、傳箴言。唱出了精氣神,講出了真善美,讀出了知情意,傳出了信達雅,我們力求在追求這些東西。”
當然,他強調在校園文化建設上要把握兩個維度。
“這兩個維度就是‘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楊清明說,黑格爾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民族在仰望星空的話,那這個民族是有實力的。“在這里,‘仰望星空’就是找到正確的方向,而‘腳踏實地’就找到正確的方法。”
再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做出三個樣子。
楊清明指出,這“三個樣子”指的就是,領導在搞文化的時候要有財大氣粗的樣子,也就是說,領導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要舍得花錢。
“第二個樣子”是,老師搞文化時要有超群脫俗的樣子。
“第三個樣子”是,學生在文化建設中要有天真浪漫的樣子。“如果學生都變成了現實主義,沒有了浪漫主義的色彩,那就會青年不像青年,學生不像學生。”楊清明說,學校就應該像學校,不能受社會的影響,同時,學校還要用優秀的文化去影響社會。“多辦一個學校就少建一個監獄,所以我們在學校里的投入、文化的投入應該大氣一點,全世界都如此。”
最后,高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還要統籌高校的四大職能:即科學研究的職能、人才培養的職能、社會服務的職能、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對于高校來說,科學研究是高校的根,沒有根立不穩,但是如果沒有人才培養,這個“本”就會不分輕重了;文化是高校的靈魂,因此辦學校的時候不僅要把校內的事情做好,還得把校外的事情做好,內外相應,這叫科學發展觀。
“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說過四句話能很好地概括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楊清明說,抓文化就是抓發展,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文化就是抓民生,抓文化就是抓未來,對教育來說就是抓后代,如果文化建設沒有搞好,那我們的未來真的不可想象。(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