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應對的“藝術”,更重要的還是底氣十足。托克托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發展經濟的沖動不言而喻。
近幾年來,在內蒙古托克托縣工業園區內,一些企業大量排污導致形成“污水湖”,附近多個村莊深受其害。此事被多家媒體曝光后引起廣泛關注,當地政府已責令排污大戶停產整改。然而,“污水湖”問題會不會因此得到解決,前景尚不明朗。
這種“不明朗”,首先有排污企業應對輿論的歷史“經驗”為佐證。實際上,“污水湖”已經多次曝光,當地百姓的治污呼聲幾度沸騰,而企業的對策則是“避其鋒芒,擇機再干”,輿論風潮一來,企業就趕緊停產整頓避避風頭,過一段時間“濤聲依舊”。這樣的“躲貓貓”情節,會不會再來一次?
排污企業如此對待輿論監督,看似退避三舍,實則以退為進。除了應對的“藝術”,更重要的還是底氣十足。托克托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發展經濟的沖動不言而喻,靠電力、生物制藥、冶金、化工等四大產業支撐的工業園區,更成為當地政府重要稅源。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地對能拉動經濟指標、增加財政收入的大項目高看一眼、低就一點,各種優惠
政策自不待言,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降低環保門檻為代價,換得企業青睞、項目落戶。2005年引進大型制藥企業時沒能嚴格執行“三同時”,近年來又屢次未能阻止排污企業在媒體關注后故態復萌,環保部門不完全具備監測污水是否達標的能力,無不說明當地相關部門還是“心太軟”、力太弱,以致污水總能流出監管的閘門。
“污水湖”不是一天形成的,治理“污水湖”也難以短期內奏效。事實上近年來當地政府也一直在治理污染,累計投入環保資金30多億元,現在工業園區10家涉水企業均建起一級污水處理廠。然而,與巨大的環境欠賬、百姓的熱切期待相比,這些努力無論是在成效上還是速度上都有不小距離,沉疴已深,積重難返,再一次警示了“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沉重代價。
日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上強調,基本的環境質量、不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一條底線,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面對“污水湖”風波,托克托新一屆縣委政府也明確表示,決不會因追求工業和地方經濟發展而忽略環境保護和民生安全。這些理念和承諾,給人們帶來了希望,但更需要以污水的清澈、污水湖的干涸、老百姓的安寧生活作為有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