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重度老齡化如何應對?
在營山縣深溝村,留守的大多是60歲以上老人;在威遠縣相合村,60歲以上老人有300多位。他們日子過得勞累,且相對貧困……
“養老”話題已成為當前熱點。今年省兩會上,有代表委員指出,目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多集中在城市養老上,而對農村養老的更嚴峻狀況卻有所忽視。 省政協委員、達州市副市長楊佳鵬在調研中發現,隨著大量青壯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我省農村已提前進入重度老齡化,“情況最嚴重的地方,殺豬都找不到人 干。”
這一感嘆引起了代表委員的強烈共鳴。省政協委員、省政協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閻文昭已就此提交提案,探索解決農村養老難題。
現狀
高齡農村老人獨自耕種生活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我省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批外出打工,一些地方農業生產缺人手、新農村建設缺人才、抗災救災缺人力的“三缺”現象凸顯,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三化”趨勢明顯,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三留守”問題日益增多。
留守老人的境遇尤其令人堪憂。省人大代表、南充營山縣涌泉鄉深溝村村主任郭小華說,全村一半人口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60歲以上老人。他們一邊種莊稼,一邊帶孫子,日子過得勞累艱辛。
省人大代表、威遠縣兩河鎮相合村黨支部書記劉陽英深有同感。每年過重陽節,相合村60歲以上的老人有300多位。目前,農村老年人相對貧困,看 病難和醫藥費貴的問題依然存在。農村老年社會服務也非常短缺,運氣好的,親戚還能幫忙照料一下;那些身體殘疾的、孤苦無依的,日子就不好過了,“生瘡害病 都只有硬扛”。
隱憂
“老齡農業”恐致無人種田
盡管近年來我省不斷發展農村養老服務事業,僅去年就新建、改擴建敬老院112所,新增集中供養“五保”對象1.83萬人,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 險試點覆蓋到1439.28萬人(戶),但代表委員們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土地保障功能開始弱化。與城鎮相比,我省農村社會事業 發展依然滯后,農村居民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農村養老已成難題。
民進四川省委在一份提案中指出,目前我省農村社區建設尚處于試點和起步階段,農村社區能提供的養老服務設施主要是專業養老機構,即農村敬老院和村委會下設的老年活動中心,服務內容單一。其他為老年人服務的基礎設施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農村重度老齡化,引發的還不僅僅是養老難題,它在無形中加大了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難度。”閻文昭委員說,重度老齡化導致農村拋荒嚴重,造成了土地等生產、生活資源的嚴重浪費。
面對青年一代農民不愿回鄉耕種、且嚴重缺乏務農經驗的嚴峻現實,郭小華代表擔心地發問:“這一茬老人不在了,今后誰來種田?”
對策
增加農民收入,關注特殊人群
“老齡農業”漸成農業發展隱憂。代表委員們認為,農村重度老齡化問題,必須從現在認真思考對待,其解決不僅仰賴于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期待農村社會管理保障的創新。
“讓農村老年人老有所依,必須想辦法把青壯年從城里拉回來!”郭小華代表認為,只有增加農民收入,進城務工農民才會回到農村。她認為,政府應當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引導促進土地流轉,使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鼓勵規模化農業生產,加大對適度規模經營的財政補貼。
閻文昭委員對此非常贊同:“這樣可以穩住一部分有素質有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他還建議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建立職業農民培養和人才成長機制。
四川大多數老年人分布在農村。劉陽英代表認為,目前財政用于社會福利的總支出仍處于較低水平,而且大部分用于城市居民,未來應該把重點放在農村,建議制定特殊政策,重點解決農村老年群體中的失地農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人群的養老保障難題。
民進四川省委在提案中也建議,農村養老應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聯動增長機制,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