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農行拒付面臨法律道義雙重拷問
時間:2012-01-16 09:37:07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傅達林 

      1989年農業銀行青縣支行面對儲戶推出“生活基金”儲蓄業務,駱先生當時存入2000元,銀行表態“20年到期能變成9萬多元”。然而到期后,銀行卻以利息太高、存期太長,不符合央行規定為由,拒不兌現。

    20年前簽訂的“白紙黑字”,因為后來相關制度政策的出臺,使得原有合同內容與央行規定相沖突,進而引發糾紛。從法律層面分析,首先需要判斷這一儲蓄合同是否有效,以及合同履行當中雙方的權利義務。

    按照銀行的說辭,這張存款單的辦理違反了有關規定,一是利息太高不符合央行規定,二是國家規定的存期最長為5年。這似乎構成儲蓄合同內容違規的理由。但是我國《合同法》明確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無效,而并非違反央行部門規章的內容就無效。立法之所以如此規定,就是為了穩定合同交易的市場秩序,防止低層次的制度變化給合同一方帶來損失。很明顯,無論是對利息還是存期的規定,依據都是央行的部門規章,并不構成合同無效的法定條件。

    可讓人不懂的是,一審法院雖認定合同合法有效,但卻采納了農行的計算方法,只判農行支付9000多元。既然合同有效,就應按照合同約定的內容履行,為何司法結論偏向銀行一方呢?這無異于將基于“生活基金”的儲蓄合同變為了普通的定期儲蓄合同,其中的法律根據和判決邏輯又何在?而且,銀行承認央行出臺規定是存款之后,根據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據此,農行在得知央行規定后應及時履行通知義務,與儲戶協商變更合同內容。銀行并未履行相關義務,理應承擔其中不利的法律責任。

    更讓人憂慮的是,此次拒付事件再度折射出銀行作為壟斷行業的不誠信。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交易的基本法則,良好的信譽是金融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在明知不符合央行規定的情況下,不是立即停止業務,反而拖到20年到期后再來拒付,怎能不背上店大欺客的罵名呢?其實在過去,就出現不少銀行單方面更改服務規則、提出霸王條款的案例,客戶知情權、選擇權和商榷契約的權利都未受到應有的尊重。這一次面對農行陷于法律與道義的雙重拷問,不知上訴后的河北中院如何對待?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