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臨近,是否回家過年又讓“恐歸族”開始糾結。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六大城市的人群進行過年回家的調查,探尋很多人不
愿回家或是不想回家過年的原因。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近70%的受訪者表示“為春節(jié)回家而煩惱”,煩惱集中在車票、人情消費壓力、路途遙遠等客觀因素上。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币粋€人走得再遠,也不可能淡忘了鄉(xiāng)愁;一個人再有身份,也很難抗拒過團圓年的溫馨召喚。對于不少中國人來 說,回家過年就是信仰,就是圖騰,就是念茲在茲的熾烈情懷。所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然而在今天,有不少恐歸族,他們寄居在遠離故鄉(xiāng)的外地,百味雜 陳,百感交集。表面看起來,回不回家過年,只是一個很私人化的情感選擇,但應該看到,現(xiàn)如今它被揉進了不少社會因素。
恐歸族不回家過年,不外乎三種原因。
其一是不敢回家。劉邦說,“富貴不還鄉(xiāng),如錦衣夜行”。而那些在外地慘淡經(jīng)營的游子,則絕無這種底氣。他們膽怯,畏葸,甚至自卑,不敢回到鄉(xiāng)村 過年,春節(jié)期間,鄉(xiāng)村的人最多,他們害怕比較,怕盤問,怕嘲笑。此外,有些年輕人已經(jīng)過了適婚年齡,但仍孑然一身,一旦回家,焦慮的父母總會不厭其煩地訓 導或勸說,而看到同齡人的孩子已經(jīng)老大不小了,登時一陣復雜況味,于是也不敢回家。
其二是不想回家。在外工作久了,逐漸適應了城市化的生存邏輯以及生活習慣,而一旦回到鄉(xiāng)村,有時不太適應,于是索性不回。比如,非常厭倦那些庸俗的人情消費壓力,或者不夠適應貧瘠的鄉(xiāng)村文化狀態(tài),以及鄉(xiāng)村缺少相關的生活配套設施,都會導致一些人不愿意回家過年。
其三是不能回家。這些人想回家卻回家不了,家里有白發(fā)蒼蒼的父母,有一盞永遠明亮的燈,有濃儼得一聽就要醉了的熟悉鄉(xiāng)音,還有兒時的玩伴,但是 就不能回家。比如買不到票,當前,無論是公路運力運力還是鐵路運力,都遠遠無法滿足讓想回家的人都能回到家,每年總有一些人買不到票而滯留于外地。再比 如,假期太短,有人感慨道,“春節(jié)七天假,路上我就要耽誤四天”,春節(jié)回家只能和父母團聚三天,還沒有休息好,就不得不和父母說再見。調查顯示,春節(jié)回家 休息如果只能在三天以內、不能隨意留在家陪伴家人的人群痛苦感較高,而能在家休息半個月以上的人,痛苦感覺較弱。
此外,還有一類人是拘泥于經(jīng)濟原因也不敢回家,比如報道稱,在上海打工的熊良山夫婦,打工12年僅回家1次,面對面已不認識兒子。不是不想回家,一是票難買,二是路費高,“回一趟老家兩人路上火車加汽車路費要1000多元,還不如省下來給孩子?!?/p>
別把恐歸簡單地歸結為個人選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社會問題——交通運力不足,看到城鄉(xiāng)差異明顯,還看到假期設置不夠靈活,要知道一些人甚至 享受不到春節(jié)放假,或者享不到7天,這凸顯出職工權利貧困。此外,還能看到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問題,養(yǎng)老問題,外來工孩子教育問題,如果農(nóng)民工融進了城市,成為 體面的打工者,有了市民待遇,可以把父母接到城市,孩子能夠在城市里接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回不回家過年,真的沒什么區(qū)別。
人們常說“心安之處即故鄉(xiāng)”,真的如此嗎?心安了就能抹平對父母孩子的想念,就能排遣內心的孤寂以及割舍不斷的鄉(xiāng)思?起碼說,家在哪里,故鄉(xiāng)才 可能在哪里。但愿城市的管理者能夠多一些人文情懷,多那些留在城里的恐歸族多一些關懷。更期待制度的健全與革新,能夠減少恐歸族背后的社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