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北京市大興區三合莊村定向安置房的建設正在進行當中。張鳳占、鄭方紅夫婦一有時間,就會到工地轉一轉、看一看。“我們是三合莊村的村民, 這里就是我們以后的家。從這里出發,步行20分鐘就能到區醫院、步行15分鐘就有地鐵站,周圍還有公園、學校,真是又好又方便!”鄭方紅一口氣說出了新房 子一大堆的優點,卻仍然意猶未盡,“以后年年有分紅,養老不用愁,幸福的日子還在后頭呢!”2010年初,北京市全面啟動了城鄉接合部50個重點村的城市 化工程,三合莊村就是其中之一。
據了解,50個重點村面積相當于北京市東、西城之和,涉及人口120萬,將拆遷出45平方公里土地,主要用于回遷安置房、集體產業、平衡資金、回建綠地以及交通、醫療、教育、水廠等方面的建設,整建制解決10多萬農民和2.8萬多轉非未入城保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
怎樣保證50個重點村城市化工程的順利展開?北京市的答案是:創新。
“一村一策” 規劃先行
“我們村在拆遷之前,有420戶蓋了兩層以上的樓房,最高的有七層。幾乎家家都對外出租,最多的一家租戶就有百十號人,收破爛的、開小澡堂和小 發廊的滿大街都是。老百姓手頭是有錢,但基本都是靠‘瓦片經濟’收上來的,代價相當大,環境沒了,資源沒了,再想發展的空間也沒了。所以很多人說我們村是 ‘買得起好酒喝不上好水,買得起好車找不著好路,養得起胃養不起肺’。”說起以前的狀況,大興區舊宮鎮舊宮一村黨支部書記王文才感觸很深。
在50個重點村城市化工程實施中,北京市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原則,確定了“調、拆、建、轉、管”的重點任務。
首先是按照“一村(鄉)一策”的模式和人均50平方米回遷安置房、勞均50平方米產業用房的標準,優化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在盡量節省建設用地指標的同時,精確計算平衡資金的地塊和產業用地地塊,保證拆遷資金有來源,農民得到收益。
“在規劃中,首先保障的是農民安置的要求。安置房從規劃、到設計建設,都是高標準和高水平的。”北京市規劃委建管一處副處長張永仲說,“在安置房設計方案制訂期間,設計方案就要和村民見面,得到村民的認可后才能實施。”
北京市在拆遷、規劃等環節充分給予農民主動城市化的資源權,實現了“農民的事情農民辦”,讓農民成為新家園建設的主導;對拆遷補償、招投標和工程質量等方面的嚴格監管,也打消了農民的顧慮,贏得了農民的支持,保證了建設工程的順利進行。
“如何在同樣面積的土地上產出更多高質量的房子、如何在規劃布局中兼顧到農民利益,這些都需要規劃部門在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對規劃進行優化和完善,保障規劃藍圖的實現。”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劉玉民說。
創新思路 資金融通
“50個重點村城市化工程,是要用兩年的時間解決過去20年積累的問題,我們必須敢于創新、敢于擔當。”北京市金融局副局長栗志綱說,“關鍵是 拓寬融資渠道,讓政府的現實需求變成金融機構的有效需求。”簡單說就是要用好“三筆錢”:其一,國土部門為重點村建設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優先統籌融資抵押 物,優先土儲上市,用“昨天的錢”平衡資金;其二,金融監管服務部門積極搭建政銀企溝通平臺,推廣土地儲備貸款、委托貸款、股權投資信托等七種融資模式, 協調金融機構試點棚戶區貸款,推出專項金融產品,用“明天的錢”啟動資金;其三,北京市政府為重點村大市政建設計劃投入138億元,設立3億元拆遷獎勵資 金,用“今天的錢”激活資金。
為此,北京市召開全市金融支持城鄉接合部建設專題會;協調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舉辦“推動金融支持首都城鄉一體化建設”金融論壇,發布《推動金融支持首都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搭建政銀企的溝通平臺;北京銀監局積極調研,對重點村融資方案給予政策指導。
同時,很多金融機構也積極投身到北京城鄉(6.93,0.00,0.00%)一 體化建設中。目前,50個重點村已累計融資1623億元,其中自籌資金412億元,銀行貸款1211億元。國開行、農發行、農行和北京市農商行授信金額都 在100億元以上。農行北京分行還與北京市城鄉接合部建設領導小組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針對重點村建設項目專門研發“城鄉一體化綜合建設貸款”產品。在金 融管理部門、服務部門和金融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各區各部門共同創造融資條件,有效解決了重點村建設中諸多信貸投放難題。
產權改革 讓農民帶著資產進城
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民土地沒了,收入從哪里來?這是拆遷農民最糾結的事情。北京市政府在啟動50個重點村城市化工程前就有了對策。豐臺區大 紅門村在拆遷建設過程中,政府給村集體留出了產業用地,村里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村集體進行股份制改革,成立了新型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把原有資產和產業用 地開發收益權全部變成股份,量化到每個村民頭上。“帶著這些資產上樓,大紅門村的村民不用為今后的生活擔心了。”大紅門村黨支部書記于連山高興地說。
“拆”,表面上看拆掉的是一座座建筑物,但實質上卻是原有生產、生活、生存方式的依存物,為新的生產、生活、生存方式騰出了空間。北京市重點村 拆遷補償政策充分尊重歷史、尊重現實,保持政策的區域平衡和前后平衡,人均得到50平方米的回遷安置房、得到近30萬元的貨幣補償、得到勞均50平方米產 業用房等等,保障了農民的合理財產權。按照“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的方向,這些農村地區還將加快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建立新型股份合作制集體經濟組 織。
大興區有一個“四有辦”,即安置就業有崗位、經營增收有資產、穩定生活有保障、服務管理有組織,其中“有資產”是基礎。大興區社會辦、四有辦主 任張德廣介紹,2011年,大興區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資產經營收入共計4.8億元。“我們積極推廣留地安置、購買底商、產業經營、聯村入股、管理挖潛等集 體資產經營方式,實現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張德廣透露了其中的奧秘。
農民因為拆遷獲得了大量的補償資金,如何引導他們用好這筆錢,也是重點村建設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豐臺區在2011年開展了“金融知識進農家” 系列活動,組織金融專家深入到小瓦窯村、夏家胡同等重點村,有針對性地開展金融安全和理財宣傳,幫助農民理財,幫助農民學會資本和資產的經營。
轉居轉非 城鄉一體化
張鳳占、鄭方紅一家今年6月份就可以搬進新家了,想想敞亮的陽臺、整潔的小區,夫婦倆就笑得合不攏嘴,鄭方紅說:“這次的重點村建設要實行整建 制轉居,我們就要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保障和待遇了。聽說除了基本養老保險,我們還有失業、生育、工傷等新保障,你說能不高興嗎?”
區別于有些地方“用土地換社保”的做法,北京市在50個重點村建設中,實行整建制轉居,實施拆遷的農民都將正式轉變為新型城市居民。
土地不再是農民社會保障的替代品,農民轉居后仍擁有剩余集體土地的使用權及其收益,原村集體仍是剩余集體土地的所有者,土地征用采用了留地安 置、定向出讓、實物補償等方式。同時,北京市還試點在拆遷后的集體土地上興建租賃房,并進行公司化規范化經營;對于拆遷后農民手中富余的安置房屋,也將采 取政府統一回購的方式作為保障性用房。這些房屋產生的收益,同樣屬于農民。
如何解決被拆遷農民就業問題?目前北京市已經實行城鄉統一的就業政策,重點村建設創建了充分就業社區,各區在此基礎上也進行工作創新。豐臺區出 臺了新一輪就業優惠政策,并按照城市化發展要求搭建了基層就業服務平臺,將就業管理、就業服務切實延伸到重點村;海淀區將北塢村試點中“一對一”動態跟 蹤、精細化援助就業服務推廣到其他重點建設村;大興區整合鄉鎮公共服務資源,為重點村提供綜合配套的就業服務;順義區結合新城建設的實際,提出利用三年時 間實現創建充分就業區的工作目標;朝陽區針對農村土地騰退儲備,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政策;昌平區開展“轉變就業觀念,倡導勞動光榮”征文 大賽和形式多樣的職業指導,促進拆遷地區農民轉變就業觀念;房山區東羊莊村針對地處高教園特點,與入駐學校和駐村企業簽訂優先錄用農民協議。
正在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北京,以其創新扎實的科學實踐,探求著破解城鄉接合部發展難題的那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