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為期兩天的第三十一屆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區域部長級會議在越南首都河內閉幕。會議期間,包括糧食價格大幅波動在內的糧食安全問題再 次成為熱點議題。糧食安全不再是某一國的“家務事”,已成為亞太地區和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更關乎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與會代表普遍認為,實現農業 集約化生產、發揮政府和農民的雙重積極性,以及建立全球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對滿足日益增加的糧食需求、切實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記者15日在越南一家農貿市場調查時發現,越南產泰國香米每公斤的零售價已漲到20萬越南盾(1美元約合2.1萬越南盾),而在去年每公斤零售價是19萬盾,2010年只有17萬盾。越南米價上漲是國際糧價持續走高的一個縮影。
糧農組織總干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認為,亞太地區仍面臨高糧價的威脅。糧農組織在會議期間發布的報告指出,過去5年國際糧價大幅波動,是30多 年來國際商品市場上前所未有的。尤其在亞太地區,多數國家的糧價波動不斷,糧價指數的攀升速度高于消費價格指數。預計,未來10年國際主要農產品價格仍將 處于高位。
需求與供應平衡趨緊,是國際糧價大幅波動的主要原因。糧農組織認為,在糧食需求持續增加的同時,糧食供應卻受到主要農產品生產率增長不足、可耕地擴增有限、土壤質量下降和水資源減少的制約。此外,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及服務不完善也是糧價走高的推手。
糧價的持續上漲導致全球貧困和饑餓人口不斷增加。按照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要求,應于2015年之前實現在1990年基礎上全球貧困人口比例減半。這對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都是巨大挑戰。
越南是東南亞的糧倉,每年大約出口600萬噸大米,是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國。但老家在越南北方太平省的大學生杜明進卻告訴記者:“父母在家種田,每年收獲的糧食只夠全家人的口糧,沒有什么富余的。”
為什么杜明進家的自產大米剛好夠一家人吃的?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越南出口的大米主要產自南方。除氣候和土壤因素外,集約化經營是南方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 的重要原因。相形之下,越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率仍然較低。糧農組織指出,亞太地區需要通過提高單產和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來增加糧食產量。
糧農組織還建議各國加大農業投入,將農業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至少提高到10%。農民作為糧食的直接生產者,在保障糧食安全問題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并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
越南農業科學院的阮文部博士對記者說:“保障糧食安全還需加強對農業用地的管理,要確保耕地面積穩定。”但是,隨著亞太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人口 不斷減少對糧食安全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據糧農組織預測,到2050年亞太地區63%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多個國家將面臨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因 此,需要通過提高農業新技術和機械化水平來彌補農業勞動力減少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