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座城市而言,高標準基礎設施配套是更持久、更內在、也更具價值力的競爭優勢,是城市建設的根基,是城市良性運行的載體。
半環沈陽市區西北的于洪區猶如珠鏈,又在為整座城市鑲嵌著新的夢想站位全省惟一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的全新發展平臺,這個沈陽的西部中心,正在強力推進全域城市化進程。
在于洪,這種城市化是立體的。它不僅是橫向的城鄉一體,更是縱向地夯實“城市根基”,實現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建設標準同城化,推進城鄉基礎設施的覆蓋廣度和建設深度。
于洪區這座暢、凈、美、安的宜居城區為此探索并創新實踐著:“以發展公用事業為根基,積極推進全區硬環境建設”的“于洪模式”標定了高標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前瞻思路。
于洪區一直秉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并不斷創造出勇于突破傳統框架,著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刷新城市新創想的智慧韜略。它用“于洪加速度”謀篇城市建設新格局,寫意出了全域城市化的新境界。
公用事業“加速度”破題發展瓶頸
車輛在視野寬闊的沈彰、沈阜開發大道上疾馳,景觀生態快速從眼前掠過。路暢人歡的景象映現著于洪區繁華的“地上生活”,卻鮮有人會關注地下設施的“謀篇布局”。而這平整路面下的“地下世界”,恰恰能夠看得出城市建設的精髓。
這源自道路建設之初的超前規劃構想。于洪區公用事業管理局曾在道路建設之前就多次與設計單位溝通研究,不僅出色地完成了管網合理的綜合設計,且會同區交通局組織水、電、氣、電信、熱力等單位召開管網協調會,保證了綜合管網同步配套到位。
沈彰、沈阜開發大道二期工程是沈陽市2011年城建重點項目。正是有了超前規劃,才促進了道路的高水平建設,道路建成后也將極大拉動平羅、造化地區及永安新城的建設。
而城市基礎配套建設何止于此一筆?機床城變電所擴容工程提前完成,沙嶺污水處理廠建成投入運行,造化污水處理廠主體竣工并啟動了物流港污水處理廠建設等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都成為于洪區城市基礎配套建設向公眾遞交的一份完美答卷。
這背后的點睛之“筆”便是2011年3月在沈陽市首開先河、在全省率先成立的于洪區公共事業管理局。它聚勢而動,借勢先行,憑借科學規劃,高調展現出了城市高標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藝術。于洪的城市建設借力于這樣一只有形的手,將細致劃分的公用事業力量統籌安排、協調共進、“握拳出擊”,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作為全域城市化的切實踐行者,于洪區面對東北振興和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契機,確定了在“一帶、兩城、五市鎮”的全域城市化格局下,經濟總量三年再造一個新于洪,力爭實現五年翻兩番的經濟建設目標,彰顯著于洪區的膽識和氣魄。這樣一種高瞻遠矚的發展思路之下,區公共事業管理局借超前規劃、超前配套的理念,全面啟動了全域市政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工作,開啟了一條助力城區發展的新路徑,為區域面臨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及配套不完善等瓶頸破題,加快了區域整體基礎設施建設的速成度,成為全力打造適合硬環境發展新機制的先行者。
“于洪模式”推升城市新高度
立足高點,方能遠瞻前景;視野寬闊,才能縱覽全局;韜略出眾,更可掌握大勢。于洪區恰恰站在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去布展方略,不斷提升城市建設的新高度。
住在于洪,無疑是幸福的。
不單單是因為這里有生機盎然的街心綠地、水光瀲滟的丁香湖、精心規劃的蒲河生態廊道;于洪大手筆規劃中十橫十縱的路網建設、打通三四環間交通的城市規劃,也將使區內居民可暢享便利交通、暢快出行帶來的生活便利;而全域城市化的建設目標,無疑會讓于洪這個沈陽西部中心,實現與沈陽主城區的無縫式鏈接……
記者獲悉,為了加速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環境,于洪區將在十二五期間,全面實施城區建設,一張包含著城區綠化、現代交通、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惠民宜居要素的現代城市畫卷,正在沈陽西部城市中心的土地上徐徐展開。
在綠化景觀改造工程中,全面提升城鄉綠化環境水平。其中包括重點街路、廣場、綠地景觀提升,于洪區行道樹補植工程,中央大街南段綠化改造工程,沈彰產業大道綠化改造工程,三環、四環路綠化改造工程,三環出口路改造工程(北李官出口),丁香湖新城丁香大道綠化改造、沙嶺公園建設等工程。
在城建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完善路網建設體系,完成道路新改擴建工程,計劃今年新改擴建道路總長度93063米,總面積2244180平方米。 其中涵蓋擬實施太湖街、川江街2條城區干道擴建工程;計劃道路整修共20條。同時計劃修建小區配套路12條,修建物流港、平羅灣新城、于洪新城、基礎件產業園、家具
園等新城園區配套道路20條,并配套電力、電信、燃氣、給水、路燈交警信號等綜合管網工程,確保初步形成該區域路網體系,為該地區主體工程的實施創造有利條件,有效推動招商引資。
在生態優區的舉措上,于洪區再度推進超前實施的市政基礎設施配套“54321工程”和“雙十項目”,并為公用事業單位和企業提供超強的服務,為區域的重點工程建設保駕護航,樹立更為完美的投資金區形象。
據介紹,今年,于洪區用于城建項目的總投資達197億,其中,基礎設施建設約為36億元。將大力打造良好的區域環境,對于原有電網進行改造及排遷,在做好基礎設施“源頭建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給水主干線、煤氣主干線等“引源工程”建設實施。未來爭取利用2-3年的時間,將于洪四環內按城市化標準做到基礎設施配套到位,并向遠郊延伸,同時繼續提升對企業服務的“層次”和“檔次”,無愧于北方最佳投資區的榮耀。
“環境好,企業競相涌入;環境不好,企業百請不來。”于洪區區委書記戴賀臣認為,這種環境的“磁石效應”和“連鎖效應”代表著經濟增長的命脈,影響著地區發展前景。
如今,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徹底改變老城區面貌、建設現代化生態新城區的于洪已經成為國內外資本競相涌入的高地。而這背后,是于洪區科學謀劃基礎設施配套創新出的深耕城市根基、提升城市功能的藝術,它正不斷豐滿著科學發展的要義,深度塑造著北方最佳投資區的形象。
聚勢“四巨頭”詮釋發展智慧
當拔地而起的高樓、寬敞通透的街路讓于洪區整體形象不斷上揚時,戰略“牽手”沈陽各大市政公司2011年,于洪區政府與沈陽市電力公司、市自來水公司、市燃氣公司、市移動公司分別簽署了戰略框架合作協議,實現了全域城市化的全新突破。一條公用事業基礎設施整體投資的路徑因此被開創出來,成為于洪基礎配套建設的“個性化”智慧標識。
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后,市水務集團將對于洪區三環外給水包括水廠、引水主干線和配套管線進行全額投資,其中,2012年將投入2.8億元,并將該區列入全市“十二五”供水體系重點發展區域,超前配套為區域發展提供充足的水源供給;市燃氣公司除對全區主干線全額投資外,對支線及附屬調壓站工程給予全市最優的優惠政策;于洪區作為沈陽14個縣區中首家與沈陽電力公司簽訂框架合作協議的地區,市電力公司兩年內將投資建設1個220KV、3個66KV變電所。同時,就永安新城、平羅灣新城、沙嶺輔城3個重點發展空間電網增容項目做以協商。
“無線城市”是于洪區與沈陽移動合作的重點推進項目,經于洪區政府與沈陽移動公司簽署框架協議,該區成為沈陽市“無線城市”的首期試點示范區。于洪區與沈陽移動將共同實施的區政府移動OA項目、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掌上審批”業務軟件、區執法局IMS業務、城鄉管理局車務通車輛監控項目已經進入使用階段。
談及與于洪的戰略合作,沈陽市水務集團表示,正是于洪區廣闊的發展前景、科學的發展思路與良好的發展平臺成為了雙方牽手的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在短期內高水平編制完成的全域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總體規劃,也填補了于洪區公用事業規劃的空白,改變了過去公用基礎設施隨具體項目跟進的單點配套方式,充分發揮了規劃的指導和引領作用。
創新的機制、突破的模式以及超前的行動力與謀劃力,讓于洪區“規劃引導”、“分步建設”、“適度超前”、“保障配套”的模式為整個區域的城市化發展與環境改造推動提供了飛躍的源動力。
于洪“新創作”彰顯雙重引力
于洪區的全域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推陳出新,它所展現出的作用力不僅福澤民生,更形成了對項目的引力效應。
區域發展與萬物生長一樣,適宜的環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基礎環境建設又是總體環境中的主導性要素。恰如于洪區區長連茂君所言:“基礎環境建設是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是地區的形象和名片,而硬環境的完美度在某種程度上將代表著地區發展的高度和投資的幅度。
去年以來,于洪區不僅對沈胡路、中央大街、304國道等街路綠化改造,又對于洪廣場、楊士廣場等重綠地提升,采用大綠量、大組團、大地型、多色彩的綠化方式,從高大喬木、亞喬木、灌木以地被植物,形成了多層次、高落差的綠色格局,打造了多條生態景觀大道。而另一大力作蒲河生態廊道景觀工程的建設,也旨在打造一條生態、文化、產業之河,憑借自然生態之美溫潤心靈。
諸如此般勾勒出了于洪區硬環境建設的多面精彩。數字統計的結果又為于洪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濃墨描劃去年全年于洪區新建及改造道路總長41公里,面積62.75萬平方米,鋪設排水管線51.8公里,給水管線25公里。
無一例外,于洪區投入的這些基礎設施配套與城市建設同步規劃、超前設計、全面跟進,助力城鄉環境的顯著改善;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相生相促,力求適度超前、一次到位,有效破解了公用設施配套滯后、重復浪費的難題;全域城市化發展規劃及重點區域園區專項規劃的出爐,讓于洪人領會了“世界的眼光、未來的高度”;一件件落在實處的工程項目使每一個生活在于洪的人都能體會出幸福的含義,也使每一個落戶于洪的大項目體會到了“投資佳區”的引力效應。
于洪區用超前的工作創意涵養著硬環境中愈加厚重的底蘊,讓這個區域不斷贏得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