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未來市場化改革進程將加快
時間:2012-04-13 16:04:38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 作者:秦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實現了社會生產發展力水平總體躍
升。最近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我們又有了一些新的經驗,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的做法都極為關注。為什么會這樣,而不是那樣,國際和國內學者對此也做過
不少研究,在諸多解釋中,有幾個因素可能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中國經濟成功的幾個視角
第一,從歷史
角度看,中國改革開放發生于10年所謂的“文革”之后,對文化革命負面作用的反思和從中得到的經驗教訓推動了中國的發展。正是因為發生于1966年到
1976年的10年“文革”,也正是因為當時中國國民經濟走向了崩潰邊緣,使得中國堅定地放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在鄧小平先生領導下以經濟建設
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選擇了改革開放的道路。
第二,從時代背景來看,中國堅定不移推行對外開放,發生在第三次技術革命以后。
第三,從激勵制度的安排來看,中國高度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
第四,正確發揮政府應當發揮的作用。在中國,我們一直認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互補的,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水平和商業周期的不同階段,兩者的互補形式有很大
的區別,但是總的來看中央政府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和引導結構變化方向上一直起著重要作用,同時逐步減少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對經
濟發展注入大量精力,也起到了推動作用。當然,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需要一分為二。
第五,我們選擇了有中國特色的改革路徑。在保持社會政治制度穩定的前提下,中國的改革始終注意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基層積極性的有機結合,改革總體有序可控,而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休克療法。
以上幾條并不是理論的概括,而是在實踐中我們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我們注意到,有些學者根據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做法,把中
國經濟成功歸納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的成功,我個人認為這種看法可能不太符合實際,也容易產生誤導。在以上描述中,我們很難看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影
子。在應對本次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當全球經濟處于自由落體狀態的時候,我們中央政府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直接干預,取得了很大成績,也確實還有一些問題,
但是這些只是應對危機的短期做法,并不能反映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全部現實。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國際市場的條件出現了明顯變化,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速度加快。龐大的傳統制造業受到土地、水、能源、空氣質量等資源環境因素的
制約,也越來越強烈。在這個過程中,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空間和彈性都在加大。展望未來,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可能下降,服務業的比重
將有較大提升,在制造業內部,將會出現以生產、適度集中和專業分工為特征的供應鏈結構調整,技能累計和勞動生產力提高將會產生重要作用,滿足內需的生產能
力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城市化的趨勢仍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到2011年,中國城市人口已經達到6.8億左右,比重上升為50.5%,第一次
超過農村人口。但與發達國家75%—80%的城市化率相比,中國的城市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預測,2020年城市人口可能
達到60%左右,2030年可能達到65%左右。在這個過程中,將釋放出巨大的投資消費需求潛力,同時城市化格局形態將出現新的變化,最主要的中西部地區
將會形成若干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的經濟分工和城市發展趨勢也將十分明顯。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勞動人口中獨生子女比例上升,中國
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將大幅提升。規模巨大的中等收入階層出現,將會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乃至擴大全球稀缺的市場將起到重要作用,也將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產生
重要影響。
國際收支將逐步走向基本平衡。這與中國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角色變化相互適應。一方面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保持出口大國
的地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新定位實現向投資大國的轉換,這將對世界經濟的平衡和復蘇做出重要貢獻,推動國際經濟秩序向更加公平的方向發展。
中國的市場化過程將繼續,未來的改革將加快。改革應該按照價值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的原則深化。價值導向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價值觀念,堅
持保護產權,堅持鼓勵競爭,堅持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堅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問題導向就是要有針對性地、有先后順序地解決一些突出的體制問題和矛盾,特
別是財稅、金融價格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加快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有序地擴大公民政治參與,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從而使經濟轉型順利推進。信息技術的滲透、擴散和應用將對中國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促進中國加快轉型。由于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技術的
發展,海量數據信息處理能力的提高,很多用傳統手段難以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有可能通過技術手段尋找到新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承認信息化也提出了
很多需要認真研究的新課題。
毫無疑問,在中國這個巨大規模的經濟體轉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前人沒有遇到的風險、困難和挑戰,盡管
如此,中國經濟的轉型,以及在轉型過程中繼續的大趨勢,將對中國和世界創造巨大的需求潛力和龐大的市場空間,我們不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會發生變化,
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