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是稱謂上的變化,但是此舉卻體現了當地政府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尊重。不管什么身份,也不管從事什么工作,所有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社會文明的每一點進步,但值得肯定與贊揚。
進城務工人員,值得我們尊重。我們住的房子、工作用的辦公樓,多由他們建造;寬敞的馬路,悅目的園林,多由他們維護;我們吃的蔬菜、食品,多由他們運送;我們制造的垃圾,多由他們清運。可以說,只要有臟、重、累活的地方,就能見到進城務工人員的身影。缺了他們,城市生活就難以轉動。況且,他們任勞任怨、吃苦耐勞的精神,純樸厚道、與人為善的優秀品質,都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不管從哪個角度講,他們都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歧視、慢待進城務工人員的現象比較普遍存在。不僅在稱呼上叫他們“農民工”、“臨時工”、“進城農民”,而且在子女上學、社會保障等領域,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對進城務工人員設置了門檻。主要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多年實行的城鄉兩元結構,讓城里人自然產生了優越感;二是進城務工人員的工作大都不體面,容易讓人瞧不起。現在,城市戶口與非城市戶口的區別已經不大,身份基本平等,第一個原因已經不成立。一些進城務工人員的工作固然不能跟白領相比,但任何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周總理都能對勞動模范、環衛工人時傳祥給予高度尊重,我們有什么理由輕視從事臟、重、累活的進城務工人員呢?
在正規文件上把“農民工”改為“異地務工人員”,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體現了當地政府對這一群體的認可與尊重。但愿更多地方借鑒廣東的做法,先從改變稱謂開始,進而從各領域、各環節平等對待進城務工人員,讓我們社會更加公平、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