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城市副中心魅力凸顯
在南通中心城市建設中,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形成新城區、觀音山新城等五個重點區域。按照規劃,約38平方公里的觀音山新城東至沈海高速,南至洪江路,西至海港引河,北至通呂運河,今后5年將建設成居住、科技研發、都市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副中心。
曾幾何時,觀音山還是通城市民心中一個東郊小集鎮形象。隨著近年來城市東進步伐加快,通富大道、世倫路以及向東延伸的鐘秀路、人民路和青年路等新路網凸顯起觀音山的區位優勢。市公安局車輛管理所、崇川學校、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等一個個“新地標”,開始吸引市民甚至是全國各地客商眼球步伐。在毗鄰車管所的青年東路,奔馳、寶馬等豪車4S店次第排開,仿佛昭示著昔日色織名鎮不一般的華麗轉身。
一所新學校,為宜居新城添上“希望之翼”
4月17日,一個春光明媚的上午,記者又一次來到了觀音山。作為一個“宜居”為首要概念的城市副中心,這里正成為開發商競相逐鹿的熱土。在萬通城、棕櫚灣和天山花苑等鱗次櫛比的竣工或未竣工樓盤之間,一所氣勢非凡、占地158畝的漂亮學校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學校部分場館正在加緊內部裝修施工,但邁入既有傳統人文特色又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校園,眼前變換的是現代化、信息化和園林化的情景空間,耳邊不斷傳來悅耳的瑯瑯書聲,令參觀者徜徉忘情。記者驚訝地發現,這里每層樓的教室走廊角落,竟然擁有學生課間就能打開水龍頭暢飲熱凈水的南通首個校園直飲水系統。
這里就是觀音山人引以為豪的崇川學校——南通首個高起點、現代化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總投資3億元的崇川學校由崇川區2010年7月投資興建,由通城兩所百年名校通師二附和南通中學合辦,次年夏天小學部一年級8個班招生,目標為“打造一所現代化、國際化、優質化、師資一流的學校”。學校規劃建筑面積約8.4萬平方米,包括小學部3幢教學樓、初中部2幢教學樓、國際交流中心、科藝宮、實驗辦公樓、藝體中心、體育館、食堂綜合樓、學生公寓樓等單體建筑,辦學規模為90個班。
“建設崇川學校是區委區政府的大手筆,兩所百年名校的文脈在此交匯傳承,為周邊的觀音山百姓和新市民做了一件大好事。”通師二附校長兼崇川學校校長吳和平向記者介紹,光有巨資投入打造硬件是不夠的,學校是否有一流師資隊伍才是發展之源、立校之本。二附副校長兼崇川學校常務副校長陳志萍介紹,去年夏天崇川學校招生時,仍有不少人對二附是否真正派出老師存疑。有當地家長在報名現場觀望猶豫,最終甚至沒幫孩子報名,而一些孩子符合報名條件的外地來通務工人員,同樣感到難以置信,“真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等到開學時,老百姓多方打聽才驚訝地得知,我們派出的18個教師全部來自二附本部,而且全是年富力強的教學骨干,5個數學老師就有3人是全市數學教研中心組成員,更不乏省教學大賽一等獎得主。”吳和平說。
通師二附的校訓是“銳意創新,追求卓越”,源于二附的崇川學校小學部的校訓則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吳和平自豪地介紹,崇川學校的老師堪稱觀音山新城的可敬可愛的第一代建設者,他們為誓創“全國一流名校”團結拼搏,起早貪黑,嘔心瀝血,犧牲頗多。“今年2月底,我在崇川學校工地上忙晚了,走之前發現老師辦公室和8個一年級教室燈都亮著,老師們正在為開學第一天作精心的準備,還有老師把家屬也拉過來一起打掃衛生,我的眼睛一下子濕潤了。”從事小教事業30多年的吳和平動情地介紹,每個老師身上都有著感人的奉獻故事。錢冬梅等3位女教師家住虹橋新村一帶,每天都要起早趕到二附本部再轉乘校車趕到觀音山,根本無暇接送在二附上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施丹瑾老師家里人手實在太緊,只得把婆婆從縣區接來照顧孩子。老師們在教學中注重因材施教,心無旁騖撲在教學和學生上,9個月來收效顯著。前幾天,市教育局教育科研中心組織專家到崇川學校全面聽課,認為教學整體水準處于全市一流,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和文明素養不亞于主城區名校。
“南通是教育之鄉,很多人來通創業工作,為的是孩子能享受到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在觀音山新城的建設進程中,崇川教育人懷著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誓將‘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基礎教育一流區域,吸引更多人前來投資創業、居住生活。”崇川區教育體育局局長姜永良向本報記者介紹,近年來,崇川區以中心城市建設為契機,大力調整優化教育布局,實行以增量式改革、擴張式搬遷、戰略性重組為核心的優質教育資源區域一體化改革,把優質教育資源從1平方公里擴展到100平方公里,取得良好效果,贏得廣泛贊譽。下一步,崇川教體局將抓好八一小學和韓湘壩小學的合并遷建以及八一中學的遷建工作,真正把這些學校也建設成為名校,使得觀音山新城成為令人羨慕的均衡教育“高地”,惠澤未來一二十萬名新城居民。
一個大市場,讓通城菜籃子更加豐盈
“運菜卡車從沿海高速一下來,走東快速路就到這里,比以往去百花市場輕松多了!”18日晚,剛從山東壽光運來一卡車應季蔬菜的商販張女士,說起入駐經營整一個月的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流露出由衷的喜悅。張女士一家在南通做蔬菜生意近20年,每3天就要從壽光拉來蔬菜。上月從市區百花蔬菜市場遷出之時,張女士顧慮重重:離城遠了生意會不會興旺,運輸路線好不好走……然而遷入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沒多久,她已明白自己的擔心純屬多余。僅僅一個晚上,她家批發蔬菜營業額就達4萬余元,遠遠高于在百花經營之時。
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規劃總占地1066畝,總投資約47億元,位于觀音山十八灣村,緊鄰寧啟、沿海高速公路和蘇通大橋,距上海、無錫、蘇州等地僅一兩個小時。隨著該中心的建成投用,南通市區原有的7家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將陸續實現資源整合、搬遷關閉,“南通觀音山”也一舉成為全國農副產品流通領域的熱門關鍵詞。
“這是廣大市民普遍關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強力推進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南通菜籃子工程建設史上的一大盛事。”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總經理賈二鳴介紹,該中心按照現代流通方式進行高起點規劃建設,實施分期開發。一期工程包括蔬菜、水果交易區,總建筑面積7.6萬平方米,擁有完善的市場配套,具有農副產品批發、檢疫檢測、展示、加工等主要功能,此外還提供農副產品配送、倉儲、冷凍、農超對接以及停車、住宿、辦公等相關延伸服務。項目全部建成營業后,預計年交易額可達100億元人民幣,同時能提供3000個左右的經營攤位,可直接提供1萬左右的就業崗位,帶動2至3萬農村勞動力間接就業。今后,南通市民吃的糧油、蔬菜、肉類、水果、南北貨等農副產品,可全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批發。借助這一平臺,南通可在長三角農產品流通大市場中擔當重任,促進和擴大本地農副產品銷售,并把本地農副產品更多地推向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帶動農民增收。同時,更是給通城百姓帶來了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經營成本、市場保供穩價、食品安全可溯源的福音。
薈萃八方農產、匯集四海農商。成為觀音山新地標的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無疑將給觀音山新城帶來更多財氣,凝聚更多人氣。
城市副中心,紡織名鎮將重放異彩
觀音山新城建設思路為:把產業和城市作為良性互動的有機整體,讓產業更加依附于城市,讓城市功能更好地服務于產業,從而實現“產城融合”。按照規劃目標:未來五年觀音山新城將基本完成觀音山新城核心區城市主、次干道路網建設,新建或改造太平路、勝利路、國勝路、光陽路等十條道路及雨、污水管網,完成供電、郵電、電信、消防等配套設施建設。基本建成新城綠地系統,建成觀音山公園。完成以數字科技、節能環保、現代物流為主題的都市型產業園開發建設;完成太平禪寺周邊約1平方公里文化商業功能區開發建設;完成觀音山菜市場周邊約0.5平方公里生活配套服務區開發建設。
“觀音山1984年由觀山、觀河兩鄉合并建鎮,2001年區劃調整劃至崇川區,2008年撤鎮設立街道,如今又即將掛牌成立觀音山新城管委會,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駛入城市化發展軌道。” 觀音山街道黨委書記王學平介紹,觀音山正搶抓新城建設發展機遇,掀起新一輪項目建設高潮。目前,科技含量頗高的輕工機械類項目如通能精機、南通柴油機股份、金通靈離心壓縮機、南通煙濾嘴等都在加緊建設或推進之中。商貿流通業、城市化物流業項目如南通紡織服裝中心、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二期、工藝博覽城、蘇寧物流等也在加緊推進實施。龍源風電總部及張江高科南通數字產業園也將落戶觀音山新城。
王學平說,面對“城市副中心”這一目標愿景,“四態”建設目前是觀音山黨政一班人提得最多的:即“突出項目帶動,促進經濟質態的轉型;致力新城建設,促進城市業態的轉型;強化民生服務,促進社會形態的轉型;夯實黨建基礎,促進黨員干部狀態的轉型”。王學平介紹,“我們當務之急還必須做好各項準備配套工作,例如被拆遷戶安置、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我們要進一步徹底整治營船港河、通甲河、界港河的水環境并鞏固整治成果,下決心淘汰一批污染危害大的紡織企業,讓經濟效益型、環保型和科技型的優勢紡企盡快遷入紡織工業園,讓原先占全街道工業總產值8成的紡織產業‘浴火重生,鳳凰涅槃’,使昔日‘家家戶戶機梭響’的紡織名鎮在新城時代重放異彩”。
記者 郭小平 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