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經濟增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
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河南全省生產總值突破2.7萬億元,穩居中國第5位、中西部地區首位。
雖然經濟增速一直保持迅猛之勢,但河南城鎮化水平較之沿海地區相比, 仍有一定差距,河南在未來將走出一條怎樣的發展路徑備受眾人關注。
4月21日,《中原經濟區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暨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研討會在鄭州舉行,由河南著名智庫中原經濟研究院編著的《報告》同時發布。
《報告》稱,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河南省外向型經濟步入快速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的河南路徑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凸顯。
外向型潛力凸顯
《報告》顯示,河南省從1994年到2010年,外向型經濟出現大幅提升,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實際FDI等指標均從1994年開始出現增長,前兩項指標在2006年達到峰值后,逐步的趨于穩定。
《報告》內容顯示,2010年,在河南省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出口總額增長率等指標大幅上升及實際FDI增長率指標大幅下挫的影響下,河南省經濟外向度競爭力綜合排位出于第17位,與2009年相比,排位上升了3位。
2010年,河南省外向指標中,除了出口總額增長率、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實際FDI等三項指標位居上游以外,在主要的7個指標中,剩余的四個指標都 處于劣勢地位。在經濟外向程度呈現上升趨勢的同時,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實際FDI增長率及外貿依存度也逐漸成為河南經濟外向發展的制約因素。
而在中部六省的各項指標對比中,同樣由于出口總額的大幅增長以及實際FDI大幅下降的綜合作用下,2010年河南經濟外向程度排位沒有出現變化,依然位居中部六省第四位。
外向型經濟的逐步改善,為河南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思路。
城鎮化建設迎來快速通道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河南的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但與東部地區其他省市相比仍顯滯后,2010年末,河南省城鎮化水平只有38.8%,低于全國平均值超過10個百分點。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表示,工業化的結果、伴生物和重要支撐就是城鎮化,如果不加快城鎮化的速度,勢必拖累工業化發展。
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河南多個城市迎來了新一輪的“造城運動”,河南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也迎來一個全新的時期。
以滎陽市為例,該市賈峪鎮洞林湖新村以“政府主導、開發企業運營為主”的模式,投資50億,將建成一個具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和垃圾處理系統等公共基礎設施,并具有休閑度假、游樂購物、基礎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型社區。
該模式擺脫了以往城鎮化欠缺商業的短板,也極大地提升了當地的經濟水平。
在河南省科學院副院長張占倉看來,發展新興城鎮化,就要注意與傳統城鎮化進行區別,使城鎮建設體系與產業布局達到和諧共生,提升城鎮化的產業支撐,避免空殼社區、空殼城市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