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由山東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的科研項目,批評一些地方透過行政強制來迫使農民集中居住。研究認為,在有些地方官員看來,在城鎮化進程中,似乎只有消滅了村莊,本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才高,“把城鎮化等同于消滅村莊,是一種大躍進式的思維”。
該研究所所長張清津1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城鎮化過程中,一些村莊肯定會隨著人口的大量外移而消亡,村莊數量的大量減少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消滅村莊,相反,很多村莊還需要很好的保護”。
這位多年研究農村工作的研究員認為,農村城鎮化是以工業為主體的非農產業集聚發展的必然結果,但需要有序推進,“如果現在不注意對村莊進行有計劃地保護,等破壞完了才想到保護,就已經晚了”。
他舉例說,在中國,由于土壤和氣候差異,很多地方都有獨具特色農產品。例如山東就有煙臺蘋果、萊陽梨、肥城桃、章丘大蔥、濰坊蘿卜等。這些優質農產品生產地,都是要重點保護的,相應的村莊也需要保留或保護下來。
不僅如此,在中國很多村莊都承載著獨特的地方文化,有的村莊是地方戲的發源地,有的村莊還有自己的文化產品,如泥塑、剪紙、彩繡等。這些村莊都有自己的文化價值,理應得到保護。
他說,每個國家的文化之根都在農村,就像法國的波爾圖傳統的葡萄和葡萄酒產地,已經成為法國政府重點保護的地區,因為法國人認為,如果沒有了葡萄酒,法國就不是法國了。而日本也在有重點地保護村莊和相應的農村文化。
這位所長稱,中國的很多傳統文化,都是由村莊承載的,消滅村莊,無異于消滅傳統文化。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村莊的國家,是否還是中國。雖然城鎮化的趨勢不可逆轉,但在城鎮化過程中如何通過保護村莊來保護農村文化,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在現今工業化高速發展的中國,農村城鎮化正在內地得到廣泛推廣,這項被視為中國通往現代化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它的推進和發展受到海內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