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費孝通著作所寫村莊探訪:企業發達村貌消退
時間:2012-05-23 09:26:43  來源:中國青年報  
    無論怎么看,江蘇省吳江市的開弦弓村,都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村莊。

  這里沒有秀麗的自然風光,沒有獨特的人文建筑。即使從經濟上看,它在吳江的地位也不突出,無法與“熱門”的華西村、南街村等相比。

  但半個多世紀以來,眾多中外學者頻頻造訪此地,來的官員、學生更是不計其數。甚至在人民公社的前夜,還有一名澳大利亞學者,通過時任總理周恩來的安排,進入這個村莊調查。

  圍繞開弦弓村的作品也多得“統計不過來”。

  “大家都是沖著費孝通來的?!焙芏嚅_弦弓村人都會這么說。

  1936年,26歲的費孝通在此考察近兩個月。后來他寫下以《開弦弓,一個中國農村的經濟生活》為題的博士論文,并于1939年在英國出版,書名為《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

  中國這個普通的村莊,隨之進入全球學者的視野。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豪興,1982年便追隨費孝通而來,對開弦弓村展開了持續30年的細致入微的觀察。

  “這里可算是中國第一個探索現代化的村莊,是一個理想的觀察中國農村社會的窗口?!眲⒑琅d說。他今年72歲,個頭不高,滿頭銀發,走起路來像一陣風。

  學社會學,可以為這個社會把脈診斷、開藥方

  開弦弓村極為平常的一天:

  早晨6點,村口的集貿市場就熱鬧起來,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小吃店、小商店陸續開門,開始一天的營生;接著,帶小孩的老人出現在大街上;再接著,一些人鉆進茶館、棋牌室……

  4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劉豪興帶著一撥大學生出現在集貿市場。

  不時有村民和劉豪興打招呼,他面帶微笑回應著。他也時而和賣東西的人攀談一陣,并隨時掏出本子進行記錄。

  30年來,與人交談,成為劉豪興在開弦弓村的日常功課之一。其余的功課則是查閱資料和觀察。

  在這30年中,這位社會學教授掌握了開弦弓村大量的資料。無論提起哪一段歷史,他都能說上一通,連數字都記得清清楚楚。

  “費孝通先生說過,社會學工作者的工作,就是記錄、發現和尋找。具體到開弦弓村,就是記錄農民生活、發現農民創造、尋找農民出路?!眲⒑琅d說。

  劉豪興本是復旦大學哲學系教師。1978年,該系負責人要他整理“資產階級哲學家”的資料,他卻被社會學所吸引,一下子“入迷”了。后來,他寫了《外國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一文,到系里交差。

  正是這篇文章,使他與社會學、與開弦弓村有了不解之緣。

  1979年3月的一次會議上,胡喬木正式為社會學“平反”。此后,中央委托費孝通開展恢復社會學的籌備工作。這一學科,在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因其帶有“資產階級性質”而被砍掉。

  次年,首期“社會學講習班”在北京召開,費孝通主持。復旦大學推薦劉豪興參加學習。在這次講習班的學習中,劉豪興對社會學有了“前所未有”的認識,也和費孝通結下了師生之誼。

  費孝通講第一堂課,課上談及自己轉學社會學的經歷。他本學醫,是東吳大學醫學預科班學生,后來因參加學生運動,轉學北京,考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

  “學醫只能為一個個人治病,學社會學,可以為這個社會把脈診斷、開藥方?!眲⒑琅d清楚地記得,當時費孝通和大家這么說。

  “我一下子有了責任感?!眲⒑琅d笑道,“對我來說,經歷過動蕩的年代后,選擇社會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p>

  “文革”前一年,他從復旦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拔母铩遍_始后,這名年輕教師目睹了整個社會的紊亂。

  從北京講習班歸來,劉豪興積極投入社會學系的研究與教學,并參加編寫《社會學概論》一書。在此期間,他經常與費孝通保持聯系,深為這位前輩學者的魅力所吸引。

  1981年,“江村社會調查基地”成立。劉豪興在費孝通的邀請下,于1982年元旦次日,從上海趕到開弦弓村。從此,他就扎根開弦弓村,并將這個村子作為自己的“第三故鄉”。

  從集貿市場出來后,劉豪興又張羅大學生到附近的工廠參觀。一上午下來,他帶大學生參觀了5個地方。他要讓大家“感受到這個村莊的氣息”。

  好客者有時把他讓進屋,給他沏上一杯當地的甜茶。他喝著甜茶,主人又上了一杯薰豆茶。

  “這里的人太好客了。我都不敢進去喝茶?!闭f完,他將茶杯中的所有東西吃掉。這是當地的風俗,不把薰豆茶吃掉,意味著輕視主人。

  農村問題仍然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命運的問題

  76年前,也是極為平常的一天,26歲的費孝通走進開弦弓村。

  后來留學英國時,他根據對這里的社會調查,包括交談、觀察和查閱資料,寫出了著名的《江村經濟》。他的導師、著名人類學家布·馬林諾夫斯基稱此書“將成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某些段落確實可以被看做是應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憲章”。

  憑借此書,費孝通于1981年獲得赫胥黎獎章。這是人類學學科最高的榮譽。

  劉豪興熟讀這本書。在費孝通邀請他到開弦弓村之前,他很好奇,這個中國最早進行現代化探索的村莊,到底發展得如何。

  結果,他“大失所望”。

  那時的村子遠沒現在熱鬧。村民還叫做社員,集貿市場還不被允許。男子大都穿著深藍色的土布衣服,總喜歡戴一頂瓜皮帽,圍一條作裙。婦女穿得稍鮮艷一些,但“也不靚麗”。

  村民的肚子饑飽已不是問題,但物質的匱乏顯而易見。1982年的開弦弓村,只有一輛自行車,還是公社獸醫的“公車”;村民大都住在低矮的房子內,“即便大白天也看不清楚”,個別人家還住在草棚里。

  “我就像一下子進入原始社會。”劉豪興回憶說。

  在開弦弓村調查結束后,費孝通在吳江做了一次講座。在這次講座中,費孝通強調:“中國要富強,必須先使占人口80%以上的農民富裕起來,農民富了,中國的事情就好辦了?!?/p>

  劉豪興自己就出生在廣東信宜的一個山村,從小砍柴放牛,直到9歲才背起書包,走進教室。

  小的時候,他吃過山芋葉子,也吃過南瓜秧。肚子雖不至于太餓,但也吃了不少苦頭。直到去復旦大學上學后,他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我是農民出身,很同情農民的生活。那個時候,我就想為這里的人做點什么?!眲⒑琅d說。

  多年來,這個念頭一直在他的意識里。他解決過村民雞毛蒜皮的小事,也通過自己的關系為這個村莊修了一條路。

  但這不是他的主要工作。他希望能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為村民尋找致富的途徑,就像費孝通一直做的那樣。

  在費孝通的一生中,曾26次訪問開弦弓村。幾乎每次,他都會為開弦弓村帶來有實際意義的指導。

  在《江村經濟》中,費孝通著重考察了“土地的利用和農戶家庭中再生產的過程”,并考察了現代化企業對這個村莊的影響。他最后得出結論:“恢復農村企業是根本的措施?!?/p>

  1982年,劉豪興第一次踏足開弦弓村時,這個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遍地開花。開弦弓村的集體企業,也已露出可喜之勢。

  “我能不能沿著費老的路子走,考察農工副之間的關系呢?”他想。

  這個想法得到費孝通的支持。在“江村調查50年”之際,劉豪興寫了一篇《農工之間》的文章。后來,費孝通還專門交給他一個“農工之間”的課題。

  隨著社會調查的推進,劉豪興的思考也越來越深入。

  “現在,農村問題仍然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命運的問題。農村的問題解決了,事情才好辦。”坐在開弦弓村的一個辦公室里,劉豪興嚴肅地說。

   那個廠要還是我們的,華西村根本什么都不是

  開弦弓村坐落在太湖南岸,距上海僅100公里,距蘇州50公里。村中有兩條河,如箭在弦,故名開弦弓。

  這一帶歷史上就是有名的蠶絲業基地,家庭手工業發達,有“日產萬匹”之說。

  到了20世紀初,這個村莊處在現代化沖擊的風口浪尖上。世界工業化的發展,造成當地的手工蠶絲業迅速衰落。

  為順應時代發展,1920年代,費孝通的姐姐費達生開始在此地推廣蠶種改良及科學養蠶技術。1929年,費達生組織蠶農入股,爭取銀行貸款,創辦了開弦弓村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化工廠——開弦弓村有限責任生絲精制運銷合作社。

  有記載顯示,1935年,這個工廠的產品被國民政府出口局列為最佳產品。

  費孝通的調查就是在姐姐安排下完成的。

  直到現在,村里一些老人仍習慣地稱費達生為“費先生”,而費孝通則被稱為“小先生”。

  合作社當時共有429名社員,基本上包括本村所有住戶及鄰村50多戶。在劉豪興看來,這個工廠“已經具有現代企業管理形態”。

  遺憾的是,1938年日軍掃蕩太湖時,將工廠的機械毀壞。后來村民干脆將廠房拆掉,以免日軍駐扎。如今,這個昔日輝煌的工廠只留下一個廢棄的水池。

  時局變遷,但開弦弓村一直保有一種創辦企業的沖動。

  “農民的想法很直接,什么來錢就做什么。開弦弓村從企業中得到過好處,生活過不下去的時候,自然想到辦企業?!眲⒑琅d說。這個結論,是他聽很多老人說的。

  進入“合作化”時代后,村里的家庭手工業、副業被統統砍掉。村子變成單一的農業村。

  1957年,費孝通二訪開弦弓村時就提出疑問:“為什么農業增產了60%,還是有人感覺日子沒有21年前好過呢?”根據調查,他向中央提出“發展小工業、恢復副業”的建議。

  不久,費孝通被打成“右派”。

  時至今日,開弦弓村不少老人提起此事,都感覺“不理解”。

  “費老說得沒錯呀!要是中央那個時候聽費老的,村里也不會餓死人?!贝謇镆晃?7歲的老人說。

  根據劉豪興整理的資料,從1959年到1961年,村里減少人口71人,凈減7.51%。

  “文革”開始后,村民收入依然不高。經過10多年集體勞動后,“磨洋工”的現象愈發嚴重。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大隊干部開始鼓勵社員生產土絲。1968年,在費達生的幫助下,開弦弓村與別的村聯合,辦起機械繅絲廠。

  有老人回憶,生意很快就紅火起來,村里進廠的工人最高時達到100多人。

  1972年,企業被公社接管,開弦弓村又成為單一的農業村。

  “文革”后期,同處江蘇的華西村農民增收很快,在當地名聲大噪。開弦弓村的大隊干部被組織到這個“農業學大寨”的典型村“取經”。很快,他們就發現了華西村致富的“秘密”:辦工業。

  回來后,大隊干部一商量,開始籌辦建廠。1978年年初,開弦弓村辦起了工廠。這年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召開。1980年,工廠進行擴建,一直到1997年,因欠債960萬元倒閉。

  “我們在60年代就辦廠,那個廠要還是我們的,華西村根本什么都不是。要說辦村辦企業,我們才是第一個?!币惶崞疬@段歷史,一名老村干部就忿忿不平。

  在對這段歷史的考察中,劉豪興看到了農村發展的源動力——那就是農民要過上好日子的沖動。辦企業就是他們的致富門路。

  可是,當時的農民想不到,在改革開放之后的10多年間,開弦弓村的發展仍被一根“無形的線”牽絆著。

  這種管理體制,和人民公社體制沒有區別

  到開弦弓村次數多了,劉豪興和村民逐漸熟悉。也是極為平常的一天,他聽到了村民對村集體企業的抱怨聲。大家為企業不分紅的事而耿耿于懷。

  這種抱怨,一直延續到村集體企業的破產。

  當時,經過擴建后的開弦弓絲織廠發展迅猛。到1990年代初,全村工業固定資產達到750萬元,利潤最高的一年超過105萬元。

  企業實行“一戶一工”政策,即一個家庭出一個工人。但是,企業的利潤不分紅。一部分利潤用于村里的公共開支,一部分利潤用于擴大再生產。

  村民經常問他:“劉教授,集體企業賺了錢算誰的?”

  “集體。”

  “集體創業的錢哪里來?”

  “村民?!?/p>

  “村民的錢,為什么不分紅?”

  碰到這樣的追問,他就回答不了了。

  他也把村民的抱怨說給老師費孝通。費孝通感慨道:“這就是小國企呀?!?/p>

  當時國企的通病,劉豪興非常清楚。他開始擔憂起這個村子的發展。

  1990年代中期,開弦弓村的集體企業開始走下坡路。到1997年,終因資不抵債而宣告破產。一段時間內,開弦弓村甚至成為吳江的扶貧村。

  企業破產后,不少人總結破產原因。村民姚富坤認為,市場優勢的喪失、管理混亂、盲目投資等原因,都是次要的。

  “企業破產的根本原因是體制性的?!币Ω焕し治龅馈K谴謇锏霓r業技術員,被稱為“農民教授”。

  他觀察到,當時的村集體企業,名義上是開弦弓村的,但是經營的好壞,卻關系到村鎮以及上級干部的“政績”。上級每年都要給企業下任務,且一年比一年多。

  “這就像是一根無形的線,阻礙企業的市場化經營。這種管理體制,和人民公社體制沒有區別?!币Ω焕ふf。

  村辦集體企業在走下坡路的時候,私營企業卻在“偷偷”發展。1995年年底,村里從事羊毛衫編織的農戶已經有30多戶。幾乎每條巷子里都能聽到編織機的聲音。

  不過,在當時的開弦弓村,私營經濟步履艱難。

  周玉官是開弦弓村最早發展私營經濟的人。1983年,他就拿到了營業執照。

  “私營企業處處受限制,銀行不給貸款,用電也是問題。”周玉官回憶說。沒有錢,他就想辦法籌;沒有電,他就自己買發電機。

  好多人還記得,1994年鎮上組織一次逐戶檢查,凡發現有編織機的,不是剪斷軸頭,就是掐電。

  1995年,周玉官想擴大生產,就在自家的用地上建造一棟兩層的廠房,并辦理了建房手續??墒菑S房快要封頂的時候,鎮上派來大型機械,要將廠房拆掉。最后,他托了層層關系,才保住一層廠房。

  開弦弓村的集體企業破產以后,私營企業迎來了“春天”。1999年,吳江市委提出引進外資、啟動民資和搞好改制的“三資(制)”,正式為私營企業“正名”。

  第二年春天,費孝通第24次訪問開弦弓村。有村民回憶,當費孝通聽到“三資(制)”的消息后,連聲說“好”,并當場揮毫寫下一條幅:“審時度勢,倡行三資(制),功不自居,澤及桑梓。”

  與此同時,鎮上也專門修建了工業園區,吸引民營資本的入駐。

  目前,開弦弓村周邊有11家較大的私營企業,村里也散落著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廠。村民受益于這些企業,現在人均年收入已超過1萬元。

  離土不離鄉,“農民”超越農民

  從1982年起,劉豪興到開弦弓村考察時,固定租住在一個農戶家。這使得他有機會長期觀察他的房東。

  這是社會學田野調查的要求之一,即對對象進行持續觀察。

  在人民公社時代,他的房東只會堆肥種田。1984年,開弦弓村分田到戶。他發現房東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每次到開弦弓村,他都能發現房東一些明顯的變化。

  分田到戶后,開弦弓村掀起了“蓋房熱”。房東和別人合伙,買船運輸建筑材料。蓋房熱降溫后,房東又購買了大型拖拉機,開始搞陸路運輸。

  后來,房東還承包過碼頭。碼頭生意不景氣后,他就承包了兩個工廠的廢渣處理,將廢渣運送到蘇北一帶。

  直至現在,房東仍然承包著煤渣處理。只是近年因身體不好,他將業務轉包出去,自己收一定的費用。

  而分到手的耕地,只需半個月,房東就能干完農活兒。其余的時間,他就經營自己的生意。有時,他還會雇人打理自己的土地。

  2005年,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出臺,允許農民將承包到戶的土地經營權轉讓出去。開弦弓村為此成立經濟合作社,村民以耕地作股,由合作社集體經營。

  劉豪興的房東也將土地入股合作社,完全變成一個不侍弄土地的農民。

  而在大集體時代,開弦弓村的農民,一年有大部分時間依附在土地上。非農忙季節,村民也得集體上工堆肥。

  像劉豪興房東一樣脫離土地的人越來越多。村里的經濟合作社成立后,大部分村民都將自己手頭的一塊塊土地作股,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則發展規?;洜I,以養殖業為主。現在,開弦弓村有70多戶養殖戶,以中老年勞動力為主。

  其余的勞動力,則分散在工業企業和服務業中。長期以來,開弦弓村形成的“吃靠土地,用靠副業,男耕女織,農副相輔”的家庭經濟結構被完全打破。

  坐在開弦弓村唯一的小旅館內,劉豪興掰著手指頭開始算,這個工廠有多少勞動力,那個企業又招了多少工。隨后,他笑著說:“你算算,全村剩余的勞動力都消化了?!?/p>

  “你說這些勞動力算什么?離土不離鄉,農民還能叫農民嗎?”劉豪興說。

  這位社會學教授對農民工問題也非常關注。他擔心的農村空巢化、農民工的犯罪問題、留守兒童的撫養和教育問題,在開弦弓村都不存在。

  在1990年代初,開弦弓村曾有部分青壯年,到上海、蘇州一帶打工。今年35歲的徐玲就曾是其中一個。初中畢業后,她在朋友的鼓動下到蘇州找活兒干,后又“漂”到上海。

  在打工期間,她經常一天干10多個小時,工資也不高,幾年下來,“沒存幾個錢”。后來她回到村里,先是幫著別的小編織廠做工。2003年,她開始經營自己的編織廠。

  “村里好呀。有老人,有孩子,一家人在一起互相照應,多有人情味。”她說。

  她有兩個孩子,一個11歲,一個3歲,就養在身邊。

  打工期間,她見到過不少“悲慘”的工友,丈夫和孩子都不在身邊。晚上睡覺,她經常聽到有工友壓抑著哭。

  “農村要是都像我們村一樣就好了。村里有企業,農民有收入,家庭能團圓,生活就幸福了。人活一輩子,不就是圖個幸福?”如今的“徐老板”笑著說。

  現代化,路漫漫

  70多年過去,費孝通當年在開弦弓村調查時所看到的景象,已經蕩然無存。甚至劉豪興30年前所見,也已經看不到了。人們要尋找當年的歷史,只能到村委會邊上的“江村文化園”。

  開弦弓村已經發生太大的變化。村中修建了寬闊的水泥路,不少人家門口停著轎車。連不會開車的“農民教授”姚富坤,也為自己的女兒女婿買了一輛轎車。

  到村中轉一圈就能發現,“小洋樓”到處都是,平房已經很少見了。不少家庭正在開工,不是蓋房子就是翻修。

  費孝通仍然是當地人尊敬的對象。一提起他,一些老先生就會說:“小先生那人很好,為村里辦了不少好事。”

  劉豪興也受到當地人的尊敬。路過人家,總有招呼他的:“劉教授,進來喝杯茶吧。”

  不過,這位社會學教授卻深深擔憂?!斑@個村莊,從上世紀20年代就開始探索現代化道路,現在條件雖然好點了,但離一個成熟社區還遠著呢。”

  他最擔憂的是當地的企業。這個村莊現在的穩定,是建立在企業發展基礎上的。而這些私營企業,如同費孝通在1930年代看到的一樣,正在經受來自國際市場的沖擊。

  “費先生”創辦的企業,雖然用的是比較先進的機器,但在“小先生”開始觀察的時候,已經顯露出衰敗的跡象。

  時隔70多年,同樣的問題又呈現在劉豪興的面前。

  開弦弓村現在的企業,產品多出口到歐美市場。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時候,開弦弓村的企業也面臨危機?,F在,歐洲市場不景氣,企業的生產又開始波動。一些企業開始減產,不少工人的錢袋子開始癟了。

  不少企業加入了行業協會,試圖通過此力量來抵御風險。但劉豪興并不放心:“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如何應對現代化的挑戰是一個大問題。”

  費達生在開弦弓村辦工廠的時候,就面臨人才匱乏的問題。后來開弦弓村幾次辦廠,問題照舊。現在依然。

  “有技術的人在這里待不長。畢竟是農村,生活娛樂還是不方便?!币幻髽I老板感慨道。他的工廠里曾高薪聘請過幾名技術人員,但那些人很快就離開了,辭職的理由均是“不方便”。

  開弦弓村距離吳江市近30公里,村里甚至沒有一趟直達吳江的公共汽車。

  這些年,開弦弓村出了100多名本科畢業生,還有幾名碩士和博士生,但沒有一個人留在村里。

  1990年代初,一名當地的大學生回到村里。他是學紡織的,但是在村集體企業中,他被安排到車間當維修工。幾年之間,他學無所用,最后到外地謀生。

  劉豪興曾與這名大學生聊過。對方抱怨:“領導排擠,怕搶了領導的功勞?!?/p>

  時過境遷,劉豪興也接觸過不少近幾年畢業的本村大學生。問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回到村里工作,答案幾乎一樣:村里發展空間小,也怕別人笑話自己沒本事。

  30年來,村里的另外一些現象,也讓劉豪興深感憂慮。

  村中有兩條河道,費孝通百年誕辰的時候,開弦弓村委會出資,將河道清理干凈。但現在,河道中已有不少傾倒的垃圾。

  前年修“江村文化園”的時候,附近的籃球場地面受損。為此,他找過村委會,想讓村里出面修修,可是村里說“沒錢”。他也找過幾名開弦弓村的老板,但有的老板只打哈哈,就是不出錢。

  “一點小事,拖了兩年了。現在的人,怎么都不關心公共事務?”老教授擺擺手,一聲嘆息后,不再說話。

  在開弦弓村“駐點”了30年,劉豪興已經老了。有一年,他還在村里生過一次大病。老伴兒擔心他,勸他不要再到江村。他不聽。

  “費老說過,要我寫一部江村志。我得完成他的遺愿。”他對老伴兒說。

  但同時,不少人問他,研究那么充分了,怎么不多寫點關于開弦弓村的文章。他總是回答說:“沒想好。”

相關新聞
24h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人物專欄 More>>
歐陽東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運營中心主任、教授級高工
袁崇法:人物簡介: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研究領域著名專家,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規劃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規劃總監,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城市可 黃璽慶 北京萬年長興置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趙 曉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顧晴:城市化委員會副秘書長、《城市化》雜志主編、城市化網總裁 楊曾兵:深圳市創藝園旅游規劃設計院院長、中國商旅地產研究院旅游規劃研究所所長。國際注冊景觀設計師(ICSLD),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行業協會高級景觀規劃師,有近20年的旅游景區策劃、規劃和設計經驗。 張益: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住建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住建部市容環境衛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上海污染場地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郝振河:北京國瑞興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李秉仁: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朱啟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任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主任、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等職?,F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