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迎接黃河汛期的到來,黃河濼口浮橋已被拆除,這導致黃河以北近200個孩子需要繞行20公里到黃河南岸的學校上學。20公里的漫漫上學路,中途還要跨越黃河,不可預知的各種危險因素牽動著每一位孩子家長的心。(6月20日《濟南日報》)
黃河防汛事關流域內千百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可謂責任重于泰山。在夏季汛期來臨之前,因調水調沙而拆除浮橋,是從安全角度出發作出的決定,百姓對此也是理解的。但是,橋拆了,孩子們的上學路卻變得艱難起來。長達20公里的上學路,中途要繞行濟南黃河大橋或建邦黃河大橋,對這些未成年人來說,不安全因素實在太多,而且很費時。如何保障這些孩子的生命安全,至今還是一個尚未解答的命題。
尚未解答,并不意味著無解。在拆除浮橋這一無法改變的事實面前,我們可以想其他辦法解決問題。比如,學校可以統一提供住宿,配備校車,開通擺渡船等等。在現有條件下,筆者傾向于為孩子們配備校車。
首先,為孩子們配備校車統一接送,能有效規避風險。據家長反映,在濼口浮橋被拆除后,黃河大橋的車流量相應增加,且黃河大橋沒有非機動車道,各種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搶道的現象非常普遍,這些問題對孩子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配備校車能有效化解這一難題。其次,20公里的上學路實在太長,孩子們所依賴的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是自行車,耗時是平時的5倍,而配備校車統一接送可以極大地節省耗費在上學路上的時間。最后,配備校車比較具有可行性。近幾年我市在校車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規范不斷完善,家長也比較容易接受這種形式,甚至主動表示愿意承擔相應的費用。
一年一度的防汛拆橋,“拉長”了孩子們的上學路。如何確保他們安全、方便地上學,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不能袖手旁觀,而應積極協調,各方通力協作,共同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畢竟,公眾的神經已經經不起太多公共安全事件的刺激,如果發生意外,那將是誰也不愿意看到的。黃河防汛要未雨綢繆,保障孩子生命安全亦須防患未然,萬不可江心補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