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雷輝 通訊員/賴南輝 實習生/陳珊)昨日召開的省政協常委會發布題為“解決擴大內需中的突出問題,促進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增長”的調研報告,披露了廣東擴大內需存在的突出問題。今年4月至5月,省政協組成以副主席湯炳權為顧問、副秘書長杜重年為組長的跨專委會調研組開展調研,在此基礎上形成報告。
信用缺失打擊內銷意愿
報告稱,經過多年的改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市場體系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無序,市場環境和消費環境亟待改善。市場環境方面,突出表現為制假售假現象猖獗,雖經高壓打擊,但在利益驅動下仍有不少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冒牌產品、問題食品、問題藥品不斷出現。
報告還稱,“商務活動中存在信用缺失現象,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報告稱,調研中一些企業反映,產品出口雖然價格低于內銷,但市場完備,不存在收不回或拖欠貨款問題,雖然收益不高,但還是愿意做出口。
省政協建議:建立信用管理平臺,以海關、銀行等部門已建立的誠信記錄平臺為基礎,整合資源,建立全社會通用的企業與個人的信用檔案和信用管理平臺,作為商業活動與社會活動的重要依據,以大幅提高違約者的違約成本,大幅降低正常商務活動的交易成本。
收費項目多物流成本高
收費方面,企業對不合理收費反映強烈。一些企業反映,地方規定的收費有些理由早已過時,如“使用流動人員調配費”,至今每人每月仍需交9元,去年全省共交納7.17億元。
反映更強烈的是信用卡收費。一些企業反映信用卡手續費過高,百貨商店高達交易額的1%至2%,超市是0.5%。有百貨商店反映,該店純利3%—5%,而交給銀聯的手續費就占1%。近7年來,銀行增加338項收費。
物流成本過高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統計顯示,國內物流成本占總成本比重高達18%,而發達國家則是10%左右。對于貨車運輸業而言,有些企業過路費占到總成本的1/3。
省政協建議:對一些明顯不合理和過時的收費,堅決停下來。積極反映,爭取解決銀行收費項目過多、對信用卡使用收費偏高的問題。
城鎮化未同步拉動內需
報告還顯示,廣東城鎮化建設逐步推進,但并未同步拉動內需。城鎮化對投資和消費拉動巨大,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11年,我省城鎮化率為66.5%,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珠三角地區已超過80%,但最終消費率僅為45.3%,與國外發達地區70%至80%的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是珠三角地區城市盡管人口高度集聚,但流動人口數量龐大,由于城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大量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并沒有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的基本公共服務,流動性較大,因而影響了地區消費率的提高。粵東西北地區雖然城鎮化水平與消費率基本同步,但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緩慢,粵西、粵北地區2010年城鎮化率分別為37.67%和44.29%,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較大。
省政協建議:依托“雙轉移”推動城鎮化。實踐證明,這是擴大內需的有效形式。如河源市產業轉移園區已形成了幾百億銷售值、幾萬員工的規模,該園區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和服務業,一個新型城鎮已初具規模。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是在規劃產業轉移的同時,規劃城鎮建設和服務業發展,完善配套措施。
農民收入不高影響消費
“農村市場潛力巨大,但開拓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報告稱,近年來,我省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經濟較快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明顯提高。但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還是偏低。
擴大農村消費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民收入仍不高,受自然災害影響,收支預期不穩定,直接影響消費水平;二是農村商業流通組織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暢,價高質次、假冒偽劣產品充斥;三是農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后,交通、通訊、自來水等遠落后于城鎮,一些耐用消費品買得起用不起。
省政協建議:拓展流通渠道。省經信委的調研表明,農產品進城,要通過小販收購、批發、二級批發、超市(檔口)等多個環節,最終售價數倍于向農民的收購價。建議擴大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的規模,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