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人士指出,制度碎片化和未來支付風險,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最重要的兩大弊端,統籌層次低導致流動人員利益受損更是一個軟肋。國務院最新發布的《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要試圖解決上述問題。
不過,要妥善解決制度碎片化造成的各階層享受的社保福利差距巨大問題,難度較大。而通過實現全國聯網,減少流動人員的利益損失可能更容易實現。
社保未能實現全國聯網、手續轉移接續不暢,不僅影響投保積極性,反過來也成為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障礙。有數據顯示,近年來,因為一些地區轉移接續不暢,退保風潮嚴重,有的城市退保比例甚至高達參保人員的17%。
根據《綱要》,未來將以農民工為重點,妥善解決人員流動過程中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問題,實現制度的有效銜接。全面實施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落實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實現醫療保險繳費年限在各地互認,累計合并計算。
以醫保為例,由于醫保普遍統籌層次低,醫療保險政策各不相同,定點醫療機構難以對接,形成各地醫保“地方割據”的局面。事實上,早在2009年《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就明確規定可以實現全國異地醫保接續,2011年7月正式實施的社保法,再次明確提出“個人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其基本醫療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今年兩會時衛生部部長陳竺曾表示,2020年可實現全國統籌聯網。人社部、衛生部等也曾就此專門下發過文件。不過,醫保關系的轉移接續進行得并不順利。
目前大多數地區醫保統籌還僅限區縣統籌,各城市之間的醫保基金相互獨立、醫保目錄不一、報銷待遇也各有差別,且醫保現收現付,各地為了不影響自己的醫保基金,在醫保轉續中,往往被拖延執行。人社部6月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跨地區轉移醫保關系僅50萬人次,轉移個人賬戶基金僅為2.2億元。而目前我國參加城鎮醫保的人數已達到47343萬人,農民工參加城鎮醫保人數也達到4641萬人,成功實現跨地區轉移醫保關系的僅為千分之一。如果實現醫療保險繳費年限在各地互認,累計合并計算,流動人員頭疼的“有醫保難享受”等問題將有所緩解。
至于養老金的轉移,2010年1月1日,我國開始正式施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但由于養老金統籌層次較低,辦法的實施情況同樣不樂觀。今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何憲在廣東東莞調研時曾表示,人保部將加速推進全國基本養老關系轉移接續進度。
過去,農民工返鄉或者是跨城市就業,由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不能順暢地轉移,往往造成春節前大量退保的現象。要是選擇退保,一次性領取的只是個人繳納部分、大頭的單位統籌則充入地方社保基金,有些地方政府于是夸大社保轉移的難度、人為制造手續繁瑣的轉移流程,變相鼓勵退保而非轉移,這無疑損害了流動就業者的利益。《綱要》所提出的落實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轉移接續辦法,流動性大的農民工顯然是最大受益群體。
雖然當前全國對社保卡已經進行了統一規定,身份證號將作為社保卡號終身不變,社保卡實現全國統一、全國通用已邁出了第一步,但制卡標準的統一只是手段,通用才是最終目的。無論是醫保還是養老金,各地區經濟水平差異很大,在繳費年限、年費比例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在推動社保全國聯網的過程中,如何平衡銜接地區之間的利益與負擔至關重要。因此還需要在國家層面上,對利益調整和分配機制進行統一的制度設計,根治目前各地政府“各自為政”造成的銜接難問題。但愿《綱要》在執行過程中,能夠找到解決思路。
盡管《綱要》尚未對當前社保中存在的問題給出更為細致的規劃,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時間表和線路圖,但總體上看,為適應人員流動需要,統一社會保險信息管理標準,實現相關信息指標體系和編碼體系全國統一,方便全國范圍信息交換已成現實。可以預期,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社保“全國聯網”問題,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