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時間:2009-11-18 11:21:39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蔡若愚
我在北京建國門附近曾看到一個外觀別致的建筑,紅墻綠瓦在一片鋼筋水泥中頗為扎眼。但走到門口一看,里面是漆黑一片,數十張上下鋪床挨個兒擠著。最里頭恍惚有焦黃的燈光,民工們光著膀子穿梭其中。夜幕降臨的時候,附近的飯店燈火通明,空調制冷的聲音呼呼作響;這些人就走出昏暗的房間,一字列開在馬路邊上納涼。
馬路往南直走就是北京站,這里是北京人口流動量最大的地點之一。延伸的鐵軌連接著城市和農村,每天都為這個疾速發展中的城市輸送了大量勞動力,卻無法將他們真正納進這座城市。
歷史的發展有方向性。衡量一種文明的進步與否總是落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指標上,城市就是其中之一。城市化率,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實力。新中國成立以來,這個數據增長了4倍有余。今天,接近50%的城市化率令中國人歡欣鼓舞,卻忘了深究表象之下的深意。
人口城市化率、地理城市化率、社會城市化率,哪一種都無法盡然表達城市化的內涵,也不能解釋如今我們在城市中看到的多重生態。的確,城市正在用公路和鐵路貫穿周邊的荒地和農田,用現代化設施逐漸同化原先的農村,并快速將這些區域的人群納入其中,但這些被“數字”城市化著的人們真的就城市化了嗎?不管是類似于“城中村”這樣的實體景觀還是戶籍制度等更意識形態化的障礙,都使得城市化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在一味譴責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城市,是否被寄予了過多厚望?
《紅樓夢》中描寫劉姥姥進大觀園,在瀟湘館里讓出路來給賈母眾人走,自己卻走旁邊的土路。琥珀拉著她說道:“姥姥,你上來走,仔細蒼苔滑了。”劉姥姥道:“不相干的,我們走熟了的,姑娘們只管走罷。可惜你們的那繡鞋,別沾臟了。”劉姥姥自是與大觀園里一干人等不同路,換成今天的話可以概括成“城鄉差別”。但她不卑不亢,并不將這種差別映入內心,也沒有入鄉隨俗穿繡鞋踩石子路。
韓國前總統盧武鉉也是一個喜歡鄉村生活的人。去年2月25日他卸任后回到家鄉慶尚南道金海市峰下村安家,從此含飴弄孫,享受家鄉農村悠然自得的生活。有時他還會騎自行車逛遍峰下村,與村民們一起植樹、撿垃圾、清理溝渠。他的老鄉李栽雨說,盧武鉉很喜歡鄉村生活,曾對他說,“你就搬到我們家附近,咱們一起生活”,并且托付他把生活在蔚山、大邱的老鄉也都叫來。
事實上,恬靜清新的鄉村生活已經成為很多西方人的追求,從而出現了城市人口向農村流動的“逆城市化”現象。這種轉移最早出現在若干發達國家的城市中,其直接原因是人為追求人口、建筑低密度的獨立生活空間和更高的生活質量。現在西方社會的普遍現象是“富人住郊區,窮人住市區”,在我國的一些特大型城市中也已開始出現這種苗頭。
城市其實并不一定是衡量文明的標桿。如果物質足夠豐厚,那么選擇城市還是農村就簡化為對某種生活方式的權衡。但目前中國的問題是:大部分地區的城鄉差別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的質量。“農民”一詞在不知不覺中被染上了復雜的感情色彩。因此,比起城市化,抹平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對中國來說可能更重要。而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三農問題”正是旨在保障農民的權益,改善農民生存的環境,而這也是使未來城市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必備前提。
回歸到一種最單純的邏輯,城市化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只要具備了基本的柴米油鹽,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又何妨?
鏈接
60年,四階段
以市鎮人口占總人口(包括農業與非農業)的比率來衡量城市化率是最普遍的一種指標。去年12月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城市化率現狀調查報告》就是以此為指標對1949年至2006年中國城市化率的相關資料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并發布1949年以來中國城市化率基本情況。報告認為,中國城市化進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4)緩慢發展期
這一時期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緩慢,且一波三折:1949至1952年,城市化率每年降低一個百分點,由17.43%降為14.42%;1953年至1960年,城市化率增長近6個百分點,由14.85%提高至20.74%;1961至1964年,城市化率又由18.85%降低到16.56%。60年代初的下降主要在于經濟困難時期,從城市遣返了2000多萬名職工。
第二階段(1965~1975)停滯發展期
由于文革時期3000多萬城市青年和知識分子到農村落戶,這個時期,中國城市化率明顯下滑,停滯不前,走過了一個較長時期的鍋底型。10年間城市化率下降了1.26個百分點。
歸納改革開放前的城市化特點,主要是:政府是制動主體;城市化對非農勞動力吸納能力低;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勞動力的職業轉換優先于地域轉換等。這些特征導致形成了城鄉之間相互隔離的“二元社會”,阻止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
第三階段(1976~1999)平穩發展期
這一時期是中國城市化平穩發展期,城市化率逐步增長,從1976年的15.49%上升到1999年的25.51%,20多年間城市化率增加了10個百分點。
其中,1984年以前是以農村改革為主要動力推動城市化階段,帶有恢復性質,“先進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較明顯;1985~1991年,在鄉鎮企業和城市改革雙重推動下,沿海地區出現了大量新興的小城鎮;此后一直到20世紀結束,以城市建設、小城鎮發展和普遍建立經濟開發區為主要動力,城市化全面推進,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42個百分點。
第四階段(2000至今)快速發展期
這一時期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化率增長顯著。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45%左右。根據各國經驗表明,城市化率在30%~70%左右的區間,是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區間。據此可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已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
現在中國人口約一半生活在城市。城市化比以往任何一個階段都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包括就業與基礎設施、資源能源、氣候環境等等方面,中國都亟待采取適合的方式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