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20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城市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時間:2009-11-18 11:21:39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蔡若愚
  
   我在北京建國門附近曾看到一個外觀別致的建筑,紅墻綠瓦在一片鋼筋水泥中頗為扎眼。但走到門口一看,里面是漆黑一片,數十張上下鋪床挨個兒擠著。最里頭恍惚有焦黃的燈光,民工們光著膀子穿梭其中。夜幕降臨的時候,附近的飯店燈火通明,空調制冷的聲音呼呼作響;這些人就走出昏暗的房間,一字列開在馬路邊上納涼。
   馬路往南直走就是北京站,這里是北京人口流動量最大的地點之一。延伸的鐵軌連接著城市和農村,每天都為這個疾速發展中的城市輸送了大量勞動力,卻無法將他們真正納進這座城市。
   歷史的發展有方向性。衡量一種文明的進步與否總是落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指標上,城市就是其中之一。城市化率,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實力。新中國成立以來,這個數據增長了4倍有余。今天,接近50%的城市化率令中國人歡欣鼓舞,卻忘了深究表象之下的深意。
   人口城市化率、地理城市化率、社會城市化率,哪一種都無法盡然表達城市化的內涵,也不能解釋如今我們在城市中看到的多重生態。的確,城市正在用公路和鐵路貫穿周邊的荒地和農田,用現代化設施逐漸同化原先的農村,并快速將這些區域的人群納入其中,但這些被“數字”城市化著的人們真的就城市化了嗎?不管是類似于“城中村”這樣的實體景觀還是戶籍制度等更意識形態化的障礙,都使得城市化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在一味譴責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城市,是否被寄予了過多厚望?
   《紅樓夢》中描寫劉姥姥進大觀園,在瀟湘館里讓出路來給賈母眾人走,自己卻走旁邊的土路。琥珀拉著她說道:“姥姥,你上來走,仔細蒼苔滑了。”劉姥姥道:“不相干的,我們走熟了的,姑娘們只管走罷。可惜你們的那繡鞋,別沾臟了。”劉姥姥自是與大觀園里一干人等不同路,換成今天的話可以概括成“城鄉差別”。但她不卑不亢,并不將這種差別映入內心,也沒有入鄉隨俗穿繡鞋踩石子路。
   韓國前總統盧武鉉也是一個喜歡鄉村生活的人。去年2月25日他卸任后回到家鄉慶尚南道金海市峰下村安家,從此含飴弄孫,享受家鄉農村悠然自得的生活。有時他還會騎自行車逛遍峰下村,與村民們一起植樹、撿垃圾、清理溝渠。他的老鄉李栽雨說,盧武鉉很喜歡鄉村生活,曾對他說,“你就搬到我們家附近,咱們一起生活”,并且托付他把生活在蔚山、大邱的老鄉也都叫來。
   事實上,恬靜清新的鄉村生活已經成為很多西方人的追求,從而出現了城市人口向農村流動的“逆城市化”現象。這種轉移最早出現在若干發達國家的城市中,其直接原因是人為追求人口、建筑低密度的獨立生活空間和更高的生活質量。現在西方社會的普遍現象是“富人住郊區,窮人住市區”,在我國的一些特大型城市中也已開始出現這種苗頭。
   城市其實并不一定是衡量文明的標桿。如果物質足夠豐厚,那么選擇城市還是農村就簡化為對某種生活方式的權衡。但目前中國的問題是:大部分地區的城鄉差別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的質量。“農民”一詞在不知不覺中被染上了復雜的感情色彩。因此,比起城市化,抹平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對中國來說可能更重要。而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三農問題”正是旨在保障農民的權益,改善農民生存的環境,而這也是使未來城市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必備前提。
   回歸到一種最單純的邏輯,城市化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只要具備了基本的柴米油鹽,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又何妨?
  
  
  鏈接
  
  60年,四階段
  
   以市鎮人口占總人口(包括農業與非農業)的比率來衡量城市化率是最普遍的一種指標。去年12月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城市化率現狀調查報告》就是以此為指標對1949年至2006年中國城市化率的相關資料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并發布1949年以來中國城市化率基本情況。報告認為,中國城市化進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4)緩慢發展期
   這一時期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緩慢,且一波三折:1949至1952年,城市化率每年降低一個百分點,由17.43%降為14.42%;1953年至1960年,城市化率增長近6個百分點,由14.85%提高至20.74%;1961至1964年,城市化率又由18.85%降低到16.56%。60年代初的下降主要在于經濟困難時期,從城市遣返了2000多萬名職工。
   第二階段(1965~1975)停滯發展期
   由于文革時期3000多萬城市青年和知識分子到農村落戶,這個時期,中國城市化率明顯下滑,停滯不前,走過了一個較長時期的鍋底型。10年間城市化率下降了1.26個百分點。
   歸納改革開放前的城市化特點,主要是:政府是制動主體;城市化對非農勞動力吸納能力低;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勞動力的職業轉換優先于地域轉換等。這些特征導致形成了城鄉之間相互隔離的“二元社會”,阻止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
   第三階段(1976~1999)平穩發展期
   這一時期是中國城市化平穩發展期,城市化率逐步增長,從1976年的15.49%上升到1999年的25.51%,20多年間城市化率增加了10個百分點。
   其中,1984年以前是以農村改革為主要動力推動城市化階段,帶有恢復性質,“先進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較明顯;1985~1991年,在鄉鎮企業和城市改革雙重推動下,沿海地區出現了大量新興的小城鎮;此后一直到20世紀結束,以城市建設、小城鎮發展和普遍建立經濟開發區為主要動力,城市化全面推進,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42個百分點。
   第四階段(2000至今)快速發展期
   這一時期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化率增長顯著。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45%左右。根據各國經驗表明,城市化率在30%~70%左右的區間,是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區間。據此可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已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
   現在中國人口約一半生活在城市。城市化比以往任何一個階段都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包括就業與基礎設施、資源能源、氣候環境等等方面,中國都亟待采取適合的方式應對。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