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西頻道7月11日電(記者向志強 夏軍 盧羨婷)近年來,隨著泛北部灣國家和地區經濟合作不斷深化,以石化、鋼鐵、電子、能源、生物制藥、輕工食品、海洋經濟為主的產業集群正在各泛北部灣城市間逐步形成。而這些產業集群形成的同時又促進了泛北城市間的交流與互動,讓泛北合作不斷走向深入。
——泛北城市逐漸形成多個產業集群
北部灣位于中國南海西北部,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則超越單純地理概念,包括著大部分東盟國家和中國多個沿海省區。
2006年,在廣西南寧舉辦的首屆“環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提出了構建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的設想。這一合作區包括中國、越南,以及隔海相鄰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等7個國家。
近年來,泛北城市通過不斷創新合作,發展全面密切的經貿合作關系,為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機會和共同利益。數據顯示,即便在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貿易額仍同比增長14%。
隨著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不斷推進,產業對接與分工不斷加快,泛北城市間逐漸形成一批互補互利、相互促進、各具特色的產業群和城市群。
在廣西防城港市與廣東湛江市,新開工的兩大鋼鐵項目正逐漸形成鋼鐵產業集群。今年5月28日,預計投資600多億元,規模達千萬噸的廣西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全面開工。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按照1000萬噸鋼規模規劃,其中年產鐵850萬噸,鋼(坯)920萬噸、材860萬噸,并預留進一步發展的條件。與此同時,距離防城港幾百公里的廣東湛江,已獲批的湛江鋼鐵基地項目也于近期開工。
分析人士稱,兩大千萬噸鋼鐵項目的陸續獲批開工,開始形成鋼鐵產業集群,將能充分發揮沿海、資源、能源等優勢,有利于標志著鋼鐵產業在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調整。
這是泛北部灣城市間不斷形成產業集群的一個縮影。
在北海等城市,電子信息產業也正形成集群效應。北海通過利用北海工業園區和出口加工區兩個平臺,引進和培育一大批行業領軍企業,2009年,北海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成為北海第一個過百億元的產業。2010年北海電子信息產業產值187億元,其中電子制造業占廣西的比重超過50%。北海市政府提出,電子信息產業產值今年力爭達到300億元,把北海打造成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信息產業制造基地、面向東盟的電子產品出口基地。
此外,中石油欽州千萬噸煉油項目、林漿紙一體化項目等正有聲有色地進展中,以石化、鋼鐵、林漿紙、電子、能源、生物制藥、輕工食品、海洋經濟為主的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泛北城市互動加快
產業集群的形成,讓泛北城市間互動加快,彼此間合作更加深化。2011年,廣西口岸累計進口煤炭2726.9萬噸,比上年增加61.3%,占同期全國進口總量的15%,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炭進口口岸。2011年廣西口岸煤炭主要進口自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分別進口煤炭1172.7萬噸、594.2萬噸和448.7萬噸,分別增加42.8%、41.6%和33.3%。
今年1至2月,廣西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13.2億美元,增長42.2%,占同期廣西進出口總值的32.9%。其中,廣西對東盟出口9.3億美元,增長56.4%;廣西自東盟進口3.9億美元,增長16.8%。
產業集群的形成,推動著泛北城市交通等多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通往東盟的陸路國際通道建成首條高速公路——南寧至友誼關高速公路以及多條二級以上公路通道。南寧至河內的國際列車已經開通,投資百億元人民幣、區間時速達250公里的南寧鐵路樞紐也已動工修建。
產業集群的形成也推動了推動泛北城市港口建設加快。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為例,2009年,欽州、北海、防城三港正式統一使用“廣西北部灣港”名稱。經過大批深水碼頭和萬噸級泊位的建設,目前,廣西北部灣港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有貿易運輸合作,西南地區經廣西沿海港口集疏運的貨物占沿海港口吞吐量的比重達35%以上。
2010年8月,中國廣西、廣東、海南等省區的多家港口物流企業與新加坡、柬埔寨、泰國的港口、航運公司在廣西南寧簽署合作協議,相互開通集裝箱、散貨航運班線并締結友好港口。如此大規模的港口航運合作,被業界認為是泛北部灣地區各國聯手打造跨國港口航運網絡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分析人士認為,泛北部灣地區港口眾多,航線密集,泛北城市需要在產業鏈上整合航運、港口、物流各行業的資源,形成高效的物流網體系,為泛北部灣區域自由貿易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平臺。
——多舉措讓產業集群效應更突出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泛北部灣地區經濟合作不斷深入,產業集群效應必將進一步顯現,城市互動也將更為密切,當且應抓住多項重點,助推泛北經濟合作走上“快車道”。
一、從制度層面完善泛北合作機制。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副理事長李羅力在去年泛北論壇上就提出,國家和地區合作要取得成功應有常設機構安排合作事項,在相對完善的合作機制基礎上,建立不同領域的工作組負責各個領域實質性的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高管會議等,因此必須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才能讓這種合作全面深入系統地進行下去。
二、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在當前形勢下,繼續加大加快泛北部灣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讓產業集群效應更加突出,是泛北地區經濟合作繼續深化的“當務之急”。
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呂余生提出,在港口方面,應推動建立港口合作和協調機制,加強在碼頭建設、倉儲物流、航線開通、港口信息化等方面交流合作,積極開辟新航線,鼓勵港口企業資源整合,做大做強企業,使泛北部灣港口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海運貿易的核心組合港。
三、加快推進“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建設。除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外,還有產業投資和物流合作,以及沿線跨境合作。
“南新經濟走廊”沿途國家經濟發展梯度差異和產業以及資源形成互補,將極大推進經貿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帶動區域內人員、資金、信息和物流總量的增長,從而形成一條“一廊連七國”的南新通道經濟帶。因此,各方應圍繞交通運輸、旅游、港口、工業園區等重點和優先合作領域,以產業為支撐,發展口岸經濟、通道經濟等,促進泛北區域經濟合作全面發展,讓產業集群效應更明顯、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