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方多地遭遇強降雨天氣,包括首都北京以及各大省會城市在內,許多城鎮陷入“汪洋澤國”。城市內澇成為城市發展的“內傷”,“水漫金山”的尷尬再一次把城市建設的弊病展現的淋漓盡致。城中積水已逐漸退卻,但我們的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如何面對暴雨“軟肋”,還需用一顆負責任的心進行深刻反思。
“水上威尼斯”,“陪你去看海”,這些讀起來的妙趣橫生冷幽默把城市內澇這個“高貴病”生動的展現出來,也再一次引發大眾對城市逢雨必癱瘓的無奈思考。改善這種逢雨被淹的尷尬局面是城市建設必須要解決的城市弊病,也是政府執政必須坦誠面對的民生課題之一。出行受堵、房屋被淹、人員財產損失乃至整個城市陷入癱瘓,要談宜居城市和民生至上這就是有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當前,越來越多的城市都提出要與世界接軌,種種建設規劃和口號氣勢逼人,似乎都在一路朝著國際大都市的行列瘋狂冒進。豪言壯語中,城市擴張陷入一發不可收拾的境地,高樓大廈一座座拔地而起,各種商業區、產業園雨后春筍般出現。然而,這些表面看起來光鮮艷麗的浮華卻經不起一場特大暴雨的洗禮。對地上形象工程狂熱不減的背后,又留給地下排污、泄洪工程多少資源可用?某些城市逢雨必澇,城中積水倒映著城市空洞的浮華掠影,城市建設陷入畸形的發展模式而無法自拔。
相對于更能吸引眼球的高樓林立,地下排網工程稱為“看不見的工程”。近幾年,瘋狂發展的城市建設就是因為陷入“重地表,輕低下”的局限模式中,才導致“水漫金山”的尷尬一再上演。與高樓林立的城市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城中排污、泄洪管網的老化、損毀嚴重,卻得不到及時改善,遠遠落后于城市建設。城市發展提速同時,相當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口徑小,管道老化,形成嚴重的“腸梗阻”。一些城市地下管網甚至還保留著改革開放前的原貌,采取頭重腳輕,哪痛醫哪的策略來應對城中弊病,這也就難怪陷入逢雨必澇,逢洪必淹的“魔咒”之重了。地下管網工程建設遠遠滯后于地上城市發展速度,建設和管理過程中顧此失彼,暴雨來時必然會讓城市窘態百出,狼狽不堪。
城市建設和發展是立體工程,要本著長遠的眼光,立足現實,謀劃未來,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表面工程,工程建設更要有超前意識,鼠目寸光不僅導致工程發揮不到實際作用,更是對社會資源的粗暴浪費。有些城市對排洪管網是吝嗇投入,不愿意把錢“埋在地下”,而有些地方花費數十億翻新了整個城市管網,卻同樣難逃被淹的厄運。道理很簡單,一些城市的管網工程承受能力設計規劃僅僅局限于一年乃至數年不見的暴雨,可一旦碰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也就注定難免束手無策。照此而言,城市泄洪工程也應該納入整個防洪體系范圍內,城市地下管網的建設標準和要求絲毫不能遜色于防洪大壩、大提。利在當代功在千秋,這也應該是城市防洪系統追求的境界。
雨果曾經說過“下水道工程是良心工程”,在150年后的今天這句話同樣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城市泄洪這個從城市誕生的那天起就有著深刻研究的歷史課題早已經日趨成熟,和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們不差技術也不差錢,差的是一顆為城市深謀遠慮的責任心。江西贛州因為保持千年不淹的神話,被成為神奇城市,這種幸運源于建于宋代以福壽溝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事實說明,面對天災如果能有負責的勇氣來承擔,并不是不可抗拒的力量,逢雨被淹也并不是無力改變的現實。
大雨過后,一組組“水漫金山”的鏡頭令人深思:排水設施不暢的原因何在?下雨固然是天災,但后果如此嚴重,人為因素造成的建設和管理缺陷也難逃責任。每年隨著雨季的來臨,城中看海的尷尬就從南方一路北上,各大城市就像被“詛咒”一般,難以逃出城中內澇的夢魘。
一場特大暴雨給我們上了難得一課,雨過天晴后我們就要努力走出這樣的困境。要走出逢雨被淹的尷尬,我們的城市建設和管理者必須懷揣著一顆負責任的心,要徹底轉變思維,去重新審視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未來。(長江網 程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