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應該如何擴大內需?本期“思與辨”進行探析。
■ 主持人:鄧輝林(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 嘉 賓:鐘鴻鈞(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助理教授)
李長安(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后)
楊國英(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
經濟穩增長關聯社會穩定
主持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擴大內需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什么特別重要的作用?
李長安:內需不足,居民消費上不去,經濟增長就不得不過多依賴投資。而國內外經驗表明,這種做法會造成嚴重后果:一是居民消費水平難以提高,偏離經濟發展最終目標;二是經濟增長容易大起大落,經濟增長陷入“忽冷忽熱”的循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資波動太大;三是經濟結構失衡,重化工業發展迅猛,而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正是為了避免這些問題。
鐘鴻鈞:在目前中央調控房價的政策下,地方政府可動用的資金比較緊張,這抑制了地方政府的投資能力。而中央目前也尚無大規模投資的動向,即使有刺激政策,也可能限于個別行業或區域。此種情況下,擴大內需就成為穩增長的指望。
另一方面,從西方發達國家經驗看,消費普遍占到GDP的 70%以上,但中國目前只有50%左右。因此,消費增長潛力巨大。過去幾年里,一些消費服務業尤其是旅游業高速發展,讓很多地方嘗到了通過促進消費來帶動發展的甜頭。
從經驗和客觀情勢看,促進國內消費增長,將是我國政府穩增長促發展的主要手段。
楊國英:擴大內需最核心的作用是穩增長,以及由此衍生的保持社會穩定。穩增長,就是在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復蘇乏力等所導致的外部需求難有起色的情況下,通過刺激內需避免經濟下行失控。保持社會穩定,則與國情有關。如果經濟下行過快,極可能引發大規模失業,對社會穩定產生沖擊。
應讓民眾真正從國有資產中受益
主持人:要擴大消費需求,得讓民眾的口袋鼓起來。對此收入分配改革應如何發力?或者說,對難產多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有何期待?
鐘鴻鈞:目前情況是,國有壟斷企業主要是資源性行業、公用事業和銀行等,占據了絕大部分利益鏈,獲得了多數利潤。而且在國有企業經營過程中,各種灰色利益鏈又將很大一部分收入轉移到利益集團手中,使得最后可以分配給民眾的比較少。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將虛置的國有資產具體化,讓民眾在轉讓股份中增加收入。
還應讓民眾“有錢愿花”。在住房、醫療、教育方面,政府應該增加公共供給,降低民眾在這些領域的預期支出,消除民眾后顧之憂,這樣才能讓民眾少儲蓄,多消費。
李長安:擴大內需關鍵應在兩方面發力,一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二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方面,必須改變居民與政府、企業相比,在國民收入“大盤子”中所占比例過低的局面。公開資料表明,在我國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比已從1995年的51.4%降到目前的不足40%,而政府和企業的所得比例均有提高。這種狀況不改變,內需擴大難以見效。另外,只有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動形成龐大的中產階層,才能真正擴大消費需求。
說實話,我對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期待不高。畢竟收入分配的主體是企業,如果企業利潤水平不高,用政策強制性漲工資弊大于利。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在收入分配改革中沒有作為的空間,在制定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等方面,政府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有形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