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國養老產業缺口巨大 平均1000老人僅17張床位
時間:2012-07-27 10:13:51  來源:新華網 

專家稱,應提升至國家層面統籌安排

我國養老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政策和制度很不完善,養老體系普遍存在投入不足、設施較少、服務不夠多樣、運營效益低、專業人員匱乏的問題。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說,雖然近幾年我國養老機構建設與發展全面提速,但相對于人口老齡化程度和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的需求來講,仍顯得嚴重不足。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有各類養老機構38060個,擁有床位266.2萬張,收養各類人員210.9萬人。但全國養老床位總數僅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59%,不僅低于發達國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2%至3%的水平。也有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平均1000名老人僅擁有17張床位。

我國60歲以上空巢老人數量及比例逐年增加,并出現了空巢期提前、失能問題凸顯等特征,從而使得我國養老產業面臨重重壓力。許多專家建議,我國應構建應對老齡化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全面加強社會保障及養老機構建設,甚至應將養老產業提升至國家層面加以統籌安排。

半數老人守空巢

“日子越過越憋悶。”家住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新華社區71歲的陳穎慈老人說,由于子女不在身邊,她和老伴一直過著空巢生活,每天除了做飯就是看電視,沒有外人聊天。

《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其中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39萬人中老年人超過6萬,“養老”正在成為社會突出問題。

自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空巢老人數量持續增加。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吳玉韶介紹,目前我國空巢家庭及兩代老人共同居住的類空巢家庭,約占老年家庭總數的50%左右、達9000萬人,且空巢化趨勢日益凸顯,呈現出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的特點。

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認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出現人口生育高峰,同時從30多年前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的父母相繼步入老年,是形成空巢現象的主要原因。而城鄉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高齡人口數量增長,使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長。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動,使空巢家庭數量不斷增加,居住條件的改善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也使越來越多的兩代人愿意分開居住。這些現象,均導致老年化、空巢化加劇。

子女大多很苦惱

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人,如今已陸續到了“知天命”年紀。對于其中很多人來說,他們一邊要照顧年邁的父母,一邊也開始考慮著自己的養老問題。

今年48歲的劉振清在吉林省長春市一家汽車公司上班,作為公司生產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每月薪水不低,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然而,一談起養老問題,他就大倒苦水。他的父親已去世,70多歲的母親患有腦血栓,行動不方便,只能請家庭保姆照顧。他一周去看望母親一次。

“我估計我老了以后,還不如我媽呢!”劉振清說。前幾年,他唯一的兒子去了澳大利亞讀書,眼看著快要畢業了,孩子卻希望留在國外工作。盡管十分不情愿,劉振清最后還是尊重兒子的選擇,“希望兒子將來有個更好的發展”。說到以后,他表示壓力很大。一來母親年齡不斷增高;二來自己的養老也擺上日程,到時誰來照顧自己,這讓劉振清十分無奈和苦惱。

漸已成為社會各行業中堅力量的“70后”,工作壓力大、日常應酬多,有空照顧老人變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家住山東省濟南市的李銳在政府機關工作,36歲的他已經當上科長,雖然官職不大,但屬于著重培養的后備干部。李銳說,每天的工作就一個字———忙,“白加黑、五加二”是常事。

李銳的父母也在濟南,已經退休在家。盡管兩家住的地方相距不遠,但李銳很少有機會回家。除了白天忙不完的工作,晚上一般都有應酬。妻子除了上班,還得照顧11歲的兒子,也很難擠出自己的時間。“前不久我媽生病住院,打了一個星期的點滴,都是我爸在醫院照顧,我就抽時間去過兩次”,李銳說。看到父母日漸蒼老,平常在家也沒事可干,他也想回家多陪陪他們,但總是被工作打斷,“過幾年父母身體不好了,需要人照顧時,日子肯定更累”。

剛剛步入社會開始打拼的“80后”,面對高高在上的房價和競爭激烈的工作,同樣有許多苦惱。對于父母養老問題,“囊中羞澀”的他們甚至發出了“十年后,我的父母誰來養”的感慨。

今年28歲的劉弨已經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家企業工作了四年,現在每月工資在4500左右,年終還有1萬元的獎金。應該說,這在當地算一個不錯的工作。去年,準備結婚的劉弨貸款買了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日子一下子就過得緊巴了”,劉弨說。為了這套房子,父母把這些年的積蓄基本都給他用作首付了,而劉弨也把這幾年的積攢用了大半。今年6月房子交鑰匙后,劉弨又開始忙起裝修,等搬進去,他的銀行卡上還剩幾千塊錢。

說起父母以后的養老問題,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的劉弨顯得有些沮喪,“父母養老的錢都給我買房了,我的錢剛剛夠用,以后結婚有了孩子,更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想想以后,真覺得對不起父母。”

機構養老“短板”多

面對急速增長的老年人群,我國養老機構正在經受著床位偏緊、服務內容單一、運營效益低、護理人員短缺等“短板”的制約。不少干部群眾認為,應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減免稅費、給予補貼、提供免費職業培訓等措施,來吸引民間資本“入市”,帶動機構養老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表示,入住養老院的一些老人不僅需要一般的護理,還需要一些特殊照料。然而我國大部分養老機構沒有與醫療機構建立合作機制,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同時,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缺乏專業護理培訓,多數服務人員只能做一些端茶、送飯、洗衣、做衛生等簡單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民營養老機構保本經營甚至負債累累,只能在低收費標準、低工資標準、低服務條件的“三低”狀態下維持度日,靠自身積累根本無力再改善現有條件、擴大規模。

不少養老機構負責人向記者反映,現在護工難招,因為老人24小時都要陪護,特別是對不能自理老人要喂飯、翻身、幫助大小便,這樣的活一般人干不了。另外,護理人員多為“40”“50”人員、下崗失業人員,且大多只有小學、初中文化水平,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技能結構偏低等現象普遍存在。

一些專家認為,我國機構養老未來應走“民資為主、政府托底”路子。山東省老年學學會理事張學強認為,以政府投資為主體興建養老機構有三大弊端:首先,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需興建大量養老機構,投資巨大難以負擔;其次,需由中央和地方供養大量工作人員,進一步加大財政負擔;再次,由于不以盈利為目的,公辦養老機構可能服務質量、運行效率等方面均較低。西北大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養民也認為,政府興建的公辦養老機構更多要發揮“托底”功能,以收養“三無”、“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等民營養老機構不愿收養的老人為主,讓這些最弱勢的老人也能安度晚年。

“居家養老”是重要出路

“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全國老年人口過億”、“未來養老壓力大增”,成為眼下社會熱點話題。《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了解到,實際上,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探索多元化養老新模式,已取得不小成效;面對老年人口的急劇增長,人們普遍認為,“居家養老”模式在政府的推動下將成為我國的主要養老方式,是破解養老難題的重要出路,但需完善體系、增強服務功能。

政府補貼“上門服務”

“如果身體不舒服,就按一下‘紅按鈕’,不到5分鐘,應急隊員就來幫忙了。”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青年路18號街坊的77歲空巢老人鄧桂蘭,指著桌上“12349”便民服務熱線電話說。

“便民服務熱線網絡平臺存有每位老人的全部個人資料、病史記錄、子女和親戚電話等信息。”昆都侖區民政局副局長張文秀告訴記者,局里已為1000多名空巢老人安裝了這樣的電話機。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濟南、鐵嶺、銀川、西安、南寧等城市也為不少空巢老人安裝了類似的“愛心門鈴”、“電子保姆”等緊急呼救設備,一些老人感慨地稱其為“救命電話”。

近幾年,我國許多地方政府針對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設計和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服務。其中,內蒙古、山東、寧夏、陜西等地,根據獨居空巢老人自我料理能力較差的現實,相繼推出“政府補貼服務”居家養老新模式。

“‘服務券’可給我解決了大問題。”包頭市昆都侖區81歲的宋淑珍老人說,她四五年沒收拾的廚房,今年春節前只用了10元“服務券”便被服務人員清理得干干凈凈。原來,去年10月始,當地政府實行居家養老服務補助政策,每月為70歲以上“三無”、高齡和特殊群體老人按人均60元的標準發放養老服務券,持券老人可隨時電話呼叫社區服務中心,進行醫療康復護理、陪醫配藥、洗衣做飯等各種“消費”。而服務者都是無業困難人員,他們在為老人服務的同時,也可以解決自己無經濟來源的問題。

采訪中,許多基層干部和居民認為,我國老年人基數龐大,靠機構養老容不下,“政府補貼”性的“居家養老”方式,整合了餐飲、醫療、商業、家政、服務等公共資源,可為空巢老人提供“量體裁衣”式的服務,既減輕了子女的負擔,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還節省了城市建設空間,將成為我國未來的主要養老方式,也是破解養老難題的重要出路。

市場運作“社區消費”

調查表明,受傳統思想和老人“戀家”情結,以及養老機構床位緊張等影響,我國絕大多數老人不愿去養老院。其中,寧夏老齡委對3128名老年人的調查顯示,92.6%的人愿意選擇居家養老,有些省份的這個比例甚至高達98%。

“養老機構不愿去,居家養老服務又沒有全面鋪開,尤其眼下的‘四二一’家庭結構,今后的養老壓力確實非常大。”濟南市槐蔭區老齡辦主任邵華斌說“多途徑探索就地養老方式就顯得十分必要。”為此,槐蔭區推行了“新型社區居家養老機構”模式———以小區為軸心,由個人投資,利用出租房在小區建立中、小型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內容為一體的綜合服務。

“這樣,老年人可以足不出區就近養老,子女可以就近看望。”邵華斌說,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區資源+養老機構資源+社會資源,目前槐蔭區已試行了兩家具有這些功能的老年連鎖公寓,深得老人們的好評。

“公寓化養老將是居家養老模式的有力補充。”內蒙古清水河縣民政局局長楊德明說,某企業在縣里建設的老年公寓尚未封頂,就有許多人搶著預訂。他估計,將來會有很大一部分工薪階層職工,把自己的老人送進老年公寓“這個市場潛力很大”。

“為‘三無’、鰥寡和困難家庭的老人提供免費服務和補貼是必須的,但對所有居家老人,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攬。”采訪中,許多基層干部說,我國最終還得靠發展養老產業、培育老年服務市場,引導有經濟能力的老年人自費購買服務,才能既滿足多數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意愿,又使養老服務業良性發展。

探索模式 構建體系

當前,全國許多地方按照“以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補充、日間照料和公寓化養老為外延”的思路,構建養老體系。但普遍存在投入不足、設施較少、服務不夠多樣、專業服務人員缺乏等問題,尚待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廣泛探索各種形式的服務模式。

關于養老資金的籌集,一些專家建議,地方政府每年都應有“居家養老專項資金”列于財政撥款之中,也要通過發放老年福利彩票等方式募集資金;社區可以接受企業、社會團體以及個人的捐贈,也可出租閑置房產作為公共基金;也可讓老年人以房產作抵押,在世時享受免費養護、去世后由社區收回其房產變賣,實行“以房養老”。

對于養老服務,有專家認為,老年人更渴望的是情感慰藉、精神健康方面的溝通,這就需要服務人員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因此,應建立“義工”制度,社區為中青年志愿者和學生提供平臺、建立檔案,作為他們以后升學、獎勵等方面的依據;街道建立公益服務的機制,組織志愿者隊伍;高校開設老年學專業,培養從事老齡工作和社區工作的專門人才。

一些地方民政局負責人表示,近兩年民營企業投資養老事業的積極性很高,但普遍面臨審批難題。他們希望各地把養老產業發展列入政府議事日程,形成黨政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養老工作格局,從政策上促進民辦與公辦養老機構公平競爭;同時,進一步完善老年家庭的扶持政策,拓展養老服務功能,以應對老齡化高峰的到來。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