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蘇州中心城市行政區劃調整優化以后,由原來“五市七區”格局變為“四市六區”,減少了2個縣級行政建制。通過調整行政區劃形成的“大蘇州”格局,將有利于加強蘇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輻射能力,理順蘇州古城保護和太湖整體保護開發的體制機制,還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提高行政效能。此次區劃調整過程將歷時數月,在新的行政區掛牌之前,吳江市、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仍正常行使各項職能。
古城三區合并
吳江撤市設區
在新聞發布會上,蘇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周偉強公布了經國務院、省政府批復同意的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
周偉強介紹,根據《國務院關于同意江蘇省調整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2〕102號)、《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蘇政發〔2012〕116號)文件,此次蘇州行政區劃調整的完整表述為: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或蘇州中心城市行政區劃調整優化。
具體內容是:撤銷蘇州市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設立蘇州市姑蘇區,以原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的行政區域為姑蘇區的行政區域。姑蘇區人民政府駐蘇錦街道平川路510號(目前平江區政府駐地)。撤銷縣級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以原縣級吳江市行政區域為吳江區的行政區域,吳江區人民政府駐濱湖街道人民路1000號(目前吳江市政府駐地)。
目前,蘇州已成立由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任組長的蘇州市行政區劃調整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6個工作組,由蘇州市委、市政府分管負責同志擔任各組組長,分別圍繞機構設置、人事安排、財經審計、紀檢監察等方面同步推進工作。
整個區劃調整過程將歷時數月,在新的行政區掛牌之前,吳江市、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仍正常行使各項職能。蘇州市委、市政府各職能部門及涉及區劃調整地區正根據不同情況,研究實施各項便民措施,確保在過渡期內不給企業及群眾辦事帶來大的影響。
通過此次區劃調整,蘇州的行政區劃將由原來的昆山市、吳江市、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金閶區、平江區、滄浪區、相城區、吳中區、蘇州工業園區、高新區的“五市七區”,調整為昆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相城區、吳中區、蘇州工業園區、高新區、吳江區、姑蘇區的“四市六區”,減少了2個縣級行政建制。
姑蘇成城市核心
吳江成接軌上海新前沿
去年9月,在蘇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在大會報告中明確指出,未來五年內,蘇州要抓搶長三角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歷史機遇,進一步明確中心城市“一核四城”的發展新定位:在做優做靚蘇州古城的同時,加快提升東部綜合商務城、西部生態科技城建設水平,重點推進南部濱湖新城和北部高鐵新城建設,全面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昨天的發布會上,就姑蘇區與吳江區的發展定位,周偉強說,此次區劃調整撤銷滄浪、平江、金閶三區,合并設立新的姑蘇區,作為蘇州城市“一核四城”發展格局重要組成部分的一核,姑蘇區不僅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更承擔著新的歷史重任。
“我們將著力把姑蘇區建設成為‘歷史文化保護示范區、高端服務經濟集聚區、文旅融合發展創新區、和諧社會建設樣板區’,使姑蘇區成為文化高地、旅游高地、科教高地和商貿商務高地,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之‘核’的作用,在提升蘇州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實踐中擔當重要使命、作出應有貢獻。”
周偉強說,吳江撤市設區,是吳江面臨的一次重大的歷史性機遇。吳江區將著力建設“南部現代化新城區、優勢產業新板塊、開放創新新高地、和諧樂居新家園”,進一步放大行政區劃調整的積極效應,構筑蘇州中心城市接軌上海的新前沿,提升蘇州中心城市發展的新實力,增創蘇州中心城市改革開放的新優勢,形成蘇州中心城市率先科學和諧發展的新亮點。
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
成區域發展“短板”
在此次行政區劃調整之前,蘇州市下轄的昆山市、常熟市、太倉市、張家港市和吳江市這五個縣級市,經濟實力均列全國百強縣(市)前五位,其中吳江市位于江、浙、滬三省市交界,東鄰上海,西瀕太湖,南連浙江,民營經濟異常發達。地處蘇州城市核心區的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三城區,其名稱均含古意,亦是蘇州迄今保留最為完整最具江南水鄉韻味的古城風貌區。
周偉強說,當前,蘇州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從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出發,必須進一步增強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按照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要求,蘇州在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創新型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勝地進程中,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輻射帶動能力偏弱等問題日益凸顯,越來越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短板”,適時適度調整優化行政區域格局,著力完善城市空間布局、做大做強中心城市,顯得更為迫切。
為此,蘇州市委、市政府經過深入調研、審慎研究和周密論證,向省政府上報蘇州中心城市行政區劃調整優化方案,現已得到國務院和省政府批復同意。
“這一重大行政區劃調整在蘇州城市發展和古城保護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是對歷屆全市‘兩會’大量有關‘區劃調整’建議提案的集中回應,是蘇州建市以來數次區劃調整的完善深化,也是蘇州在新起點上實現率先科學和諧發展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和客觀需要。”
蘇州市發改委副主任陳淑麗透露說,2011年蘇州市區GDP占全市的比重僅為37.9%,為蘇南各市最低。蘇州市區戶籍人口占全市的比重為38.2%,在蘇南各市中也是偏低的。部分市轄區規模較小,發展模式同質化現象嚴重,財政實力偏弱。2011年,滄浪、平江、金閶三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僅占蘇州市區地區生產總值的11%,影響了三區政府民生改善的實現力度。區劃調整后,僅從指標來看,新市區大部分的經濟社會指標占全市的比重都將超過50%。
另外,體制機制不順暢,影響蘇州古城和太湖的全面保護。1982年,蘇州市成為國務院批準的24座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盡管歷屆黨委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行政區劃體制等因素制約,古城規?;善Wo格局未能充分實現。因古城保護涉及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三個發展主體,難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對歷史街區以及古民居、古城墻、古典園林等歷史遺存和古城風貌加以統籌保護。而太湖保護開發涉及吳中區、高新區、吳江市三個行政區劃,其中吳江市擁有一定規模的太湖水面和較長的太湖岸線,受現行體制影響,蘇州市在太湖保護開發方面存在管理體制分散等問題,不利于東太湖綜合整治和東太湖濕地保護。區劃調整后,有利古城和太湖的全面保護。
焦點問答
三區合并后
為什么叫“姑蘇區”?
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蘇州市紀委、發改委、民政局、交通運輸局等部門負責人對此次區劃調整引發的一些焦點問題向媒體進行了回應。
區劃調整工作
將歷時數月
記者:區劃調整之后,蘇州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提高如何得以體現?
蘇州市發改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陳淑麗:所謂中心城市首位度,指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中心城市所發揮的引領、帶動作用,所承擔的核心、樞紐功能,所擁有的整合、統籌能力,從而帶動周邊地區,形成一種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格局。目前蘇州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輻射帶動能力偏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蘇州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如2011年蘇州市區GDP占全市的比重僅為37.9%,為蘇南各市最低。蘇州市區戶籍人口占全市的比重為38.2%,在蘇南各市中也是偏低的。本輪區劃調整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要做大做強蘇州中心城市,從人口、經濟、產業、科技、人才和文化等方面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從指標來看,區劃調整后,新市區大部分的經濟社會指標占全市的比重都將超過50%。
記者:區劃調整工作是否有時間表,何時完成?
蘇州市副市長周偉強:區劃調整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整個過程將歷時數月。目前,各項工作已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在新的行政區掛牌之前,吳江市、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仍正常行使各項職能。后續有關進展情況我們將通過新聞發布會或其他形式向社會通報。
記者:如何加強區劃調整過程中的監管?
蘇州市紀委副書記、市監察局局長錢祖源:為了區劃調整工作順利進行,確保人心安定、社會穩定、生產生活秩序正常,市紀委、監察局牽頭成立了區劃調整工作紀檢監察小組,將切實加強紀律監督。一是嚴明各項紀律。擬由市紀委、監察局起草,市委、市政府“兩辦”下發,《關于在我市行政區劃調整過程中嚴肅有關紀律的通知》,嚴明組織人事紀律、財經紀律和群眾工作紀律。二是加強廉政教育。通過發放慰問信、開展廉政談話、制作發送廉政警示信息、組織倡議活動等形式,教育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堅決執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守工作崗位,繼續做好工作,正確對待進退留轉,模范遵守相關紀律規定,保證區劃調整順利進行。三是開通舉報熱線。通過報紙、電視、電臺和網絡向全社會公布,接受群眾監督。四是組織專項督查。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紀委、監察局對所涉市、區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情況和有關紀律執行情況進行一系列專項監督檢查。五是嚴肅紀律問責。根據監察中發現的問題和群眾舉報的問題,對違反相關紀律要求的責任人,堅決予以問責和查處,并及時向全社會公布。
命名“姑蘇區”
源于該名稱為世人熟知
記者:三區合并為什么要叫“姑蘇區”?
蘇州市民政局副局長陸榮林:對三區合并后新設立的區名,是經過反復研究確定的,遵循尊重歷史、體現區域地理、文化等特征的命名原則。命名為“姑蘇區”,源于“姑蘇”歷史上一直是蘇州的別稱,為世人所熟知。隋開皇九年(589年),因為古城西南有姑蘇山,以山名改吳州為蘇州,蘇州之名由此出現,因此“姑蘇區”名稱更能體現出蘇州的歷史淵源,也容易為社會和外界所接受。同時,“姑蘇”能夠涵蓋原來三區范圍,具有更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對三區的原有名稱,我們將按照《蘇州市地名管理條例》要求,列入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予以保護和利用。
記者:據了解,今年8月,江蘇省政府還批復同意蘇州古城區三區建立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與姑蘇區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蘇州市民政局副局長陸榮林:目前,江蘇省政府確實已批復同意建立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批復明確保護區的管理范圍與姑蘇區的行政區劃范圍相一致,但是,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的成立,還需要履行相關程序。如順利獲批,保護區是非行政區,其管理機構應為管委會,應是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機構;姑蘇區是區級行政區,依法設立人民政府,是一級國家政權機關。同時為便于開展工作,將來保護區管委會與姑蘇區政府將合署辦公,實行二塊牌子一套班子,類似于現在的蘇州高新區與虎丘區的工作模式。簡單地說,管委會主要職責是負責古城保護方面的工作,區政府主要職責是負責行政事務、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吳江撤市設區
“五個不變、五年不變”
記者:吳江撤市設區后,原吳江市的一些政策是否變化?過渡期間原蘇州市區三城區企業、群眾辦事是否受影響?
蘇州市副市長周偉強:在本次區劃調整過程中,蘇州市委、市政府已經向省委、省政府匯報,并征得省委、省政府同意,明確吳江撤市設區后,將堅持“五個不變”和“五年不變”。即五年內原吳江市的事權、經濟管理權限、財稅體制、享受的優惠政策、機構人員待遇維持不變。也就是說,吳江的政策將保持基本穩定。在新的行政區劃掛牌之前,吳江市、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仍正常行使各項職能,企業群眾辦事不會受到影響。
記者:古城區三區合一后,如何方便辦事?辦公地點在哪里?今后吳江的公共交通是否會與市區對接?
蘇州市交通運輸局新聞發言人李生榮:古城區三區合并后,姑蘇區人民政府駐蘇錦街道平川路510號(目前平江區政府駐地)。目前服務平江新城的公交線路有公交10路等30余條,分布于新城內廣濟北路、蘇站路、人民北路、城北東路、江星路等主干道上。從服務區域看,上述線路基本實現了從該駐地對古城區及吳中區、相城區、高新區及工業園區的輻射,通達性較好。新城內共設置有公交站點60余個,公交首末站2個,公交基礎設施屬于較高水平。2014年還將有軌道交通2號線在附近設有入口。從方便老百姓辦事的角度考慮,我們會加密公交班次,適當調整優化公交線路,同時會同相關部門在該區域布設出租車專用泊位。
近年來,蘇州與吳江交通運輸接軌工作全面加強。今年9月底,軌道交通4號線將正式開建,成為貫通包括吳江在內的蘇州南北大動脈。下一步,交通局將按照區劃調整要求及城鄉規劃的進程,逐步有序推進蘇州市區、吳江兩地間城鄉交通一體化步伐,更好地促進蘇州經濟社會發展。
蘇州還有更大調整?
目前沒有其他調整
記者:網傳此次區劃調整后蘇州可能還會有更大力度的區劃調整,比如蘇州升格計劃單列市,與調整區塊各相鄰區域當中的鄉鎮、街道也將作調整,等等,實際情況如何?
蘇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燕紅:此次國務院、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復的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是撤銷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三個區,合并設立姑蘇區。撤銷縣級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調整方案。
新聞背后
行政區劃調整
傳言數年終成現實
事實上周偉強所稱的“短板”,早已經成為蘇州市不少政府官員和關心城市發展市民的共識,也因為此,近年來關于蘇州行政區劃調整的傳言一直不斷。
早在2006年
網絡已有撤并傳聞
記者查詢相關信息獲知,早在2006年,網絡上即有傳言稱吳江市將撤市建區并入蘇州市,不過彼時該消息僅在網上傳播,并未引起人們太多關注。但隨著2010年國務院批復徐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消息被確認后,吳江撤市建區的消息當即在網上迅速傳播,并有了甚為詳細的調整方案。網上傳言的調整方案稱,因為江蘇省確定蘇州為特大城市,原本7區五縣(市)的行政區劃數量必須優化減少,因此吳江市將撤市建區,同時蘇州相城區撤銷,工業園區、吳中區、昆山市等行政范圍均有大范圍調整。
“2010年年初蘇州就曾向省政府上報了蘇州中心城市行政區劃調整的方案,那時候的傳言即由此出,但具體的調整方案并不是像民間所言那么復雜,但也與此次正式得到批復的調整不同。不過其基本思路也是增強中心城區、加強太湖保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蘇州市政協委員告訴記者,但當時該方案不知為何未獲批準,后來蘇州市再次調整了方案,并于2012年上半年重新向省政府上報補充方案,最終才得到了國務院、省政府的批復同意,“相比之前的方案,這次的方案不傷筋動骨,也不會涉及到太多現有成規模的區級建制,同時又能達到原本的效果,應該說是最優選擇?!?/p>
政協委員屢次提案
古城三區合并
除了民間傳言,官方層面上關于行政區劃調整的呼吁也一直不斷。2011年的蘇州市兩會,包括馬亞中、徐俊明、張應鵬等在內的11名政協委員聯名的提案《關于學習北京經驗將古城三區合并為一的建議》就是其中之一。
提案認為,滄浪、平江、金閶三個古城區還是上世紀50年代小蘇州城的體制,雖然每個區都已增加了新城,但格局沒變。蘇州古城區有2500年歷史,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世界城市遺產的瑰寶。三個區各自為陣發展,不僅沒有體現出各自的特色,還導致了古城區被一劃為三,在保護和利用開發上沒有統一規劃,使得古城區的保護發展很不協調。比如三個區都在對歷史街區進行改造,方式雷同、各自為政,大大削弱了古城保護的整體性,三個區還都在大力發展新城,開發樓盤引入工廠,但各自地盤都太小無法做大,反而弱化了對古城的保護力度。只有將三個古城區合并,才會消除三區重復建設的問題。
蘇州大學中國近代文哲研究所所長馬亞中告訴記者,多年來他和許多政協委員都對蘇州古城區的發展十分關注,2010年北京核心城區四區并為兩區的消息傳出后給他們帶來了很大觸動,“蘇州和北京比較類似,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大量歷史遺跡,北京城區的合并對該市經濟發展和古城保護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才提出了上述提案。”
馬亞中說,提案得到了政府部門的積極回應。當時蘇州市政府回應稱提案是積極的、建設性的?!安⒈硎緯J真對待建議,借鑒北京城區合并的經驗,在今后重大決策中充分考慮、積極吸納意見?!?/p>
“當時吳江撤市建區的傳言已經很多,但城區這塊的調整思路基本上是三個古城區各自擴大地盤,我們的提案則換了一種思路?!瘪R亞中說,他覺得這次他們的建議能夠成為現實,是大勢所趨,他們是趕上了。
三區合并打造
蘇州“大古城景區”
馬亞中認為,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不僅宏觀上符合國家關于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戰略,對于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這次三區合并設立姑蘇區,最直接的就是蘇州古城區未來將有條件被打造成為一個“大古城景區”,而保護古跡、發展旅游業應是該區的主要任務。
“最近江蘇省政府批準設立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將蘇州市平江區、滄浪區和金閶區整體納入保護區范圍,就是這一思路的延伸?!瘪R亞中說,各類古橋、古井、名人故居等在蘇州古城區星羅棋布,由于地面小無法發展第二產業,三區合一后蘇州可以通盤考慮對古城區各類文物、歷史遺跡的保護和開發,大力發展旅游經濟。蘇州可在保護古城的基礎上,逐步降低古城區居住生活功能,引導減少常住人口,全面充分地開發利用古城的商業價值,將古城區建設成集購物、娛樂、旅游、休閑、會展、文創為一體的旅游景區,鼓勵民間投資創業,在區域內發展諸如“家庭客?!薄扒嗄曷蒙纭钡?。三個區合并后,蘇州古城區還可以成立一些諸如專門負責古井、古橋等修葺、保護的機構,從而使這些蘇州獨有的文物得到妥善維護。(記者陳泓江 陳超 何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