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新”在以人為本、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環境友好;
新型城市化“新”在經濟低碳、城市智慧、生活幸福的發展理念,“新”在創新驅動、高端發展的發展路徑,“新”在以質取勝的科學發展結果;
新型城市化“新”在城鄉統籌、服務管理體制創新及現代治理模式。
目前廣州城市化水平是83.8%,但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半城市化”和“大城市病”問題日益顯現。廣州城市化水平是數量高、質量不高。實踐證明,發展質量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命。未來推進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的核心任務是提升發展質量。為此,我們建議,重點以“提升四個質量”為突破口推進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全面提高廣州經濟、社會、城市、文化和生態品質。
提升規劃質量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尤其是2000年以來,廣州從概念(戰略)規劃、總體規劃、片區(分區)規劃、重點功能區規劃到鎮街規劃都處在不斷的修編調整之中,城市規劃至今仍未穩定,具有權威性的城市規劃變得不權威,這給城市可持續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
我們認為,新型城市化“新”在可持續發展及空間布局優化,規劃是引領和龍頭,規劃權威性是保障,關鍵是提升規劃質量。
為此,我們建議要加強對廣州未來50年及更長遠發展的宏觀遠景及目標進行深入系統研究,堅持“三規合一”的原則,倡導緊湊、集中、高效的城市化發展模式,按照世界先進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區域核心城市(首善之區)的定位及其2000萬的人口規模、長遠發展目標,超前對廣州城鄉全域、片區、重點功能區、鎮街、村居社區及組團進行科學系統的規劃與設計,確保廣州各個尺度的規劃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可操作性和權威性,既滿足近期也滿足長遠(或子孫后代)發展的需要。
提升建設質量
過去公共服務設施建成后很快不適應發展需要,房屋建筑推倒重建與改造,以及部分“大城市病”等產生的原因,除了過去的經濟基礎弱、技術落后、系統規劃引領滯后、管理不到位等外,粗放式建設及建設質量不高是主要原因。
我們認為,新型城市化“新”在以人為本、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環境友好(生態文明),關鍵是提高城鄉建設質量,確保城市建設產品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不落后。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積累,我們已具備高標準建設的經濟、技術等基礎。為此,在推進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中一定要樹立科學開發、從容建設、集約節約、塑造精品的理念,按照國際大都市的功能要求及至少50年或100年不落后原則,以超前理念、先進適用技術(如節能與低碳技術)等,高標準、精細化推進城鄉道路交通及市政基礎設施、生態環保設施、防災減災設施、文化及公共服務設施、社區設施、各類房屋建筑等現代化建設,確保各項建設成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精品工程,實現最大的集約節約及低碳、綠色發展,以此形成世界城市的功能、品質和魅力,滿足城鄉居民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提升發展質量
廣州土地利用強度達22.8%,已接近國際通行的30%宜居開發強度標準線,且低效建設用地占建設用地總量的1/3,單位建設用地GDP產出率僅相當于香港的1/8、新加坡的1/6,拼土地、拼資源、拼勞力的傳統城市化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我們認為,新型城市化“新”在經濟低碳、城市智慧、生活幸福的發展理念,“新”在創新驅動、高端發展的發展路徑,“新”在以質取勝的科學發展結果。廣州城市化發展已從過去的外延式粗放化發展進入了轉型升級、創新引領、質量提升的內涵式集約化發展新階段。為此,要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的機遇,以強化國家中心城市功能為導向,以世界城市為標桿,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夯實幸福生活基礎,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和城鄉發展轉型升級,提升城市發展品質;大力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技術、資金和信息資源,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總部經濟,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控制力,實現從汗水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大力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能力;大力提高水平發展城鄉文教體、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事業和建設學習型城市,提升文化引領功能、公共服務水平、居民綜合素質和幸福感;加強與周邊及國內城市合作,提升輻射帶動和服務功能,攜領區域一體化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增強國際服務功能及提升國際影響力,實現在全球城市網絡體系中升級進位。
提升治理質量
解決廣州傳統城市化積累的問題,重要保障是加強城市治理。城市治理強調公眾參與和善治,注重提高城市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促成公共目標。
我們認為,新型城市化“新”在城鄉統籌、服務管理體制創新及現代治理模式。加強城市治理是推進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系統工程。為此,要建立健全城市政府、市民、私人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國際機構等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結構體系,主動吸納多元社會力量參與促進城市善治;抓住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試的機遇,積極推進“政府再造”及建設有限政府、誠信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營造良好的居住創業環境;加大投入提高城鄉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社會管理服務創新,不斷滿足包括外來人口在內的廣大居民對多元社會服務日益增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