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新近發布的《社會管理藍皮書》基本反映了我國當前社會的突出矛盾與潛在危機,這也是中國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發展轉型時期和攻堅階段難以避免的陣痛。貧富兩極分化,官民警民沖突,這些長期圍繞在我國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不僅反映出新時期、新環境中國發展遭遇的困境,更有力地佐證了積極推進政治、經濟等全方位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數天前,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全省推廣順德南海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現場會上講話時,就針對性地提出,“廣大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克服‘改革疲勞癥’,防止‘精神懈怠病’,徹底消除‘不愿改、不敢改’等畏難情緒和求穩怕亂思想。”可見,推進改革力度、加大改革步伐、創新改革方式已經成為黨和政府的共識,成為眾多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官員最為關心的問題。所以,既然發展過程中凸現矛盾和問題的發展規律難以規避,那么,最重要的就只有積極主動地謀求解決克服矛盾的方法,而推進改革就是最富成效的途徑。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發展從改革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稅制金融體制改革,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不斷嘗試和創新的經濟、政治改革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從而實現了中國數十年的發展騰飛,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改革不可能一勞永逸,不徹底的改革難以保證社會、國家的持續發展,尤其是面對新時期、新環境。
《社會管理藍皮書》的發布,佐證了改革的緊迫性以及黨和政府的改革決心,當然也給更多“不愿改、不敢改”的、患有“改革疲勞癥”的政府和官員敲響了警鐘。改革也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斷凸顯、加劇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應該讓所有人都意識到,關于改革,已經不能停留在討論改革與否的選擇性問題層面,而是集中力量商討如何改革、多大程度改革的實質性和技術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