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巴城回風東路音樂噴泉廣場左側直徑約10米的音樂噴泉池已具雛形。回風東路音樂噴泉廣場面積約300平方米,廣場右側還將塑一座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人物浮雕。
有人說,城市建設“三分建、七分管”。城市之美之變,科學高效的管理,不可或缺。
在巴中市城管執法局局長羅鴻賓的辦公室墻壁上,掛了不少紅黃藍各色相間的圖表。圖表上,有不少手跡:有劃單箭頭的,也有劃雙箭頭的;有劃全勾、半勾的,也有劃叉的;還有用簡短文字標識的。
羅鴻賓告訴記者,圖表上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都有特別的含義。“顏色表示工作不同區域或工作狀態,劃勾劃叉表示工作進度,簡短的文字說明問題在哪里。”市城管執法局的許多工作就在這些圖表上,一目了然,簡明易懂。
正是這些不同的顏色和符號,成就著巴城的城市之變和城市之美:理順機制體制,強化管理職能,以管帶建,以管促建,實現巴城管理的常態化、精細化、網格化,提升巴城的品質、品位。
體制機制之變
城市管理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對巴中而言,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卻是個新興的部門。
以前,市住建局屬下的城建監察支隊,和巴州區城管局劃“河”而治,分別管理江北和江南,給整個巴城的城市管理帶來許多不便。
“管理的思路、方法、標準不一樣,效果自然不一樣。”市城管執法局一負責人說。
理順機制體制,成為提升巴城品位、加強城市管理的當務之急。
2011年8月,我市決定,把城建監察支隊和巴州區城管局合并,成立巴中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人員由原來兩處的800多人精簡到現在的700人左右,而管轄的范圍也由過去的“建成區”擴大到“規劃區80平方公里”。
在職責上,文件明確規定:將原來巴中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承擔的市中心城市規劃區內的市政管理、綠化管理、建筑業和房地產業除市場準入、清出行為以外的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權劃入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
新成立的市城管執法局不僅要完成以前城建監察支隊的所有常規工作,還在一定區域內對市政設施、城市綠化、環境保護、城鄉規劃等方面進行指導、協調、監督、管理。
同樣,在巴城,原屬于區級部門的交警大隊事權上劃,市交警支隊先后成立直屬一大隊、二大隊,由交警支隊統一歸口管理,不再有交警支隊直屬大隊和區交警大隊的區別。
“市委、市政府從巴城管理的實際出發作出這樣的調整,提出更高的要求,既是對巴城城市建設管理的特別重視,也對巴城城市建設管理寄予厚望。”羅鴻賓說。
小小調整,別有新意,讓巴城的建設管理煥發出新的活力。
城管理念之變
在三號橋江北橋頭,隆隆的機器聲引來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要修天橋了!要修天橋了!”人們爭先傳誦。
近年來,由于車流量大,人車混行,三號橋頭成為巴城交通最擁堵的路段之一,建成后將有效緩解人車混流情況。
在巴城,同時開建的人行天橋還有三座,全部由城管執法局負責修建,共投資210萬元。目前,三座天橋已經完成了遷樹、地勘,正在進行設計圖紙會審。
城管怎么還負責城市建設?記者不禁問。
城管執法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像天橋這樣的民生工程,如果納入市政工程,政府就要出資。而三座天橋由社會投資,通過公開拍賣廣告經營權的方式獲得建設資金,這就是城管執法局的職責了,職能職權劃分非常明確。
“210萬,不用政府出一分錢。”市城管執法局副局長吳學毅說。
方式之變,也是理念之變。據介紹,市城管執法局成立后不久,聘請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制定了《巴中市巴州城區戶外廣告設計規劃》。在《規劃》的引領下,通過拍賣廣告位使用權等,如今收益已經超過了500萬元,用于城市建設。
以管理促進城市建設,以管理帶動城市建設,讓巴城建設管理更加科學高效,也成為巴城管理的一大特色。“市城管執法局還在巴城規劃了包括靈官廟、后河橋、巴人廣場以及恒豐飯店等處規劃了6個停車場,在巴城重要出入口集中規劃建設4個洗車場,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市城管執法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品質效益之變
上百只3G移動單兵執法儀,游走在巴城的大街小巷。只要在電腦前輕點鼠標,每一位交警的位置、正在干什么、周圍環境如何等情況便可一目了然。以前只在電影上見過的現代化管理模式近日在巴中變成了現實。
去年以來,我市大力實施數字化城市管理,積極推動城市管理網格化、信息化、科技化、專業化建設,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據了解,去年至今,僅市交警支隊,就投入近800萬元,用于巴城城區交通基礎設施及管理設施建設,安裝標志標牌、波形護欄,整治道路安全隱患,以及信息化建設等,城市交通管理面貌煥然一新。
如果說以上措施主要針對巴城管理現狀,那么,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及時研判,則更顯示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成效。
4月21日,一份關于在回風大橋路口到江北直行車輛修建單車道下穿隧道的報告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
在回風大橋加速建設的今天,完全可以預料,回風大橋西端是巴城交通最擁堵的地段之一。由于路面較寬,地處巴城的主要出入通道,真正的十字交通要道,如果按照現有的交通設置方式,想不堵都難。交警支隊負責人對記者說。
令人欣喜的是,修建下穿隧道的報告很快獲得通過。目前,該計劃的修訂已經完成,正在加緊組織實施。
正是有這些無處不在的創新,巴城的管理才顯得更加科學、有序、高效。建筑大師沙里寧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巴中就是一座有抱負的城市!(巴中日報/蔣健 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