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新區承載了新時期引領廣東走向世界的歷史使命,突出為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補位和服務的功能
隨著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演化,東盟及環太平洋西岸經濟圈正處于由工業經濟圈向知識——服務經濟圈轉化的階段,逐漸由物質經濟轉向非物質經濟。伴隨環太平洋西岸經濟帶產業價值鏈開始重構,作為該區域內產業分工重要功能節點的珠三角制造業基地也開始加速向現代化世界級城市群轉型。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依托粵港澳合作,把珠江三角洲打造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目標。南沙新區是珠三角幾何中心和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帶的連接樞紐,也是珠三角核心區中僅存的一塊可供大規模成片開發的區域,獨特區位條件決定了其在粵港澳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南沙新區承載著引領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帶動廣東走向世界的時代使命。
南沙新區要通過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切入珠三角現行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重構產業鏈條,推動珠三角從全球加工貿易生產者向全球資源整合配置者轉變。通過建成引領全球城市發展趨勢的重要新興城市、國際智慧濱海新城,將南沙新區建設成為珠三角的“芯”,以此帶動珠三角各市功能定位的對接和優化,讓珠三角成為一個功能層層分解,布局錯落有致,互補互贏的整體。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綜合實驗區,南沙新區要通過全方位拓展粵港澳合作領域,建成珠三角資源配置和整合的重要樞紐,打造成為背靠全國、依托港澳、立足泛珠,面向全球的服務中心、決策中心和共享中心,實現由珠三角幾何中心向功能中心轉變,建成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中央商務區,成為粵港澳合作的橋頭堡、廣東擴大開放的國際門戶以及珠三角城市群走向國際的核心節點。
以海洋產業和幸福導向型產業為抓手,將南沙打造成為實施海洋戰略的國家級新區和幸福廣東的重要體驗區
南沙新區產業發展應依托自身區位優勢和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和幸福導向型產業,努力將南沙新區打造成服務內地、連接港澳、輻射東南亞、面向世界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智慧濱海新區,成為我國實施海洋戰略的國家級新區和幸福廣東的重要展示及體驗區。
南沙新區作為廣州從臨江走向濱海的出口,有著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和完善的海洋產業基礎設施,具備發展海洋產業的堅實基礎。南沙新區應充分利用濱海地理優勢,依托環境資源、海洋資源和生態特色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產業,推動現代港口物流、濱海旅游等海洋服務業和海洋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借此為海洋裝備制造業、臨港工業的發展提供完備的物流服務體系,引領海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把南沙建成中國南方重要的海上門戶,廣東省海洋經濟試點的重要突破口和廣州由江河城市走向濱海城市的主要承載地。
同時,南沙新區應該作為全省“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示范區進行建設,充分發揮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嶺南水鄉文化,大力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一是依托南沙嶺南文化傳統資源,借力南沙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院所、科技服務機構等公共創新平臺,大力發展智慧產業,集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和設計、科技服務和教育培訓等與生產相關的研發、設計、咨詢等高附加值服務業的發展。二是依托南沙生態和旅游資源,滿足人們對保障人身健康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服務需求,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推動高端醫療、休閑旅游、體育健身等具備完整產業鏈條的服務業的發展。三是充分利用南沙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以特色金融、現代商貿、現代會展、總部經濟、服務外包、專業服務為主的高端商務服務業,推動產業鏈的高端化,同時為海洋、智慧、健康等主體產業的發展提供配套服務。
以粵港澳全面合作為路徑,全面推動南沙新區產業走向高端
深化粵港澳合作是國家賦予南沙新區的重要任務,也是南沙新區提升產業層次的重要切入口。南沙新區應率先落實CEPA及其補充協議的政策措施細則,推動粵港澳合作由單向輻射向雙向促進轉變,由功能性整合向制度性整合推進,建設內地與港澳先進發展機制對接的先行實踐區。在“一國兩制”前提下,創新通關模式、合作模式、管理模式,構建多層次、多主體、多方式的與港澳合作機制,促進粵港澳三地資金、人才、科技成果等全要素的交流,統籌引導粵港澳三地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配給,構建粵港澳創新合作的核心,統領廣東全省與港澳的合作。推動南沙與港澳在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休閑旅游、健康服務、航運物流、專業服務、文化創意、綠色農業等領域的合作取得新進展,為粵港澳三地構筑全方位的創新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