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皖江城市帶經濟轉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應體現三點要求:一要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國家“十二五”規劃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五項基本要求,核心是結構轉型。就皖江城市而言,經濟結構轉型是結構轉型的重點,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心,無論是要素結構,還是社會結構、制度結構的轉型,都是為了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二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要求。以人為本的核心是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不斷提升社會管理水平。三要體現適應性與前瞻性的統一。指標體系一方面要與皖江城市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符合當前發展的現實需要,具有較高的公認度和可比性,有利于形成科學引導;另一方面要有適度超前的目標,它既可以實現,但又必須通過奮斗才能實現,有利于形成有效激勵。
皖江城市帶經濟轉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四類一級指標:一是經濟發展指標,體現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主要包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率、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服務業占GDP比重等九項二級指標;二是人民生活指標,體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轉型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居民住房水平、每千人擁有醫生數、基本社會保障、公共交通服務水平、人均預期壽命等六項二級指標;三是社會發展指標,體現把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和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教育水平、人力資源水平、平安建設水平、和諧社區建設水平、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基尼系數等七項二級指標;四是生態環境指標,體現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主要包括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Ⅲ類以上地表水比例、綠化水平、村莊環境整治達標率等六項二級指標。
基于上述指標,綜合考慮皖江城市發展水平、發展階段、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的差別,對指標進行差異化賦權,并運用最新統計數據進行測算,皖江城市帶與南京都市圈、武漢城市圈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皖江城市主動承接產業轉移,集聚效應更加凸顯,科學承接產業轉移,發展方式加速轉變,已初步具備追趕國內發達城市圈的條件。立足現有發展基礎,以經濟轉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引領皖江城市帶新一輪發展,要重點圍繞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皖江城市合作下功夫。
推動經濟結構調整,關鍵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轉型發展之路。因為無論是需求結構,還是空間結構、要素結構的調整,都取決于產業結構的調整。為此,在產業發展模式上,要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依托大產業、大項目和大基地建設,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傳統產業低附加值產業體系轉化為現代產業體系;在產業發展路徑上,要大力吸收國內外先進生產要素,不斷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提升對各種創新資源的配置能力;在發揮比較優勢上,要不斷從成本領先向品牌集聚轉變,以品牌戰略提升附加值,形成差異化優勢;在經濟空間布局上,要逐漸從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變,創造區域競爭新優勢。
促進皖江城市合作,重點要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機制,走合作發展之路。為此,在拓寬合作領域方面,規范整頓市場秩序,培育完善市場體系,消除貿易壁壘,優化資源配置;建立重大產業項目統籌協商機制,突出比較優勢,實施錯位發展,推進產業布局合理分工,爭取縱向形成產業鏈,橫向形成產業群,在分工協作中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促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共同規劃推動城市交通通道建設,強化要素資源利用合作,加強皖江城市信息平臺建設。在提升合作層次方面,在我國已進入城市群主導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下,迫切需要整合以合肥、蕪湖為核心的江淮城市群資源,強化地區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加強區域創新和要素保障等體系對接,加快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方面整合,形成整體推進力,提升綜合競爭力,壯大輻射帶動力。在完善合作機制方面,強化地方政府在區域合作中的統籌、協調、指導和服務職能,建立和完善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在跨地區的空間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市場要素流動等重點領域建立協調機制,解決合作過程中的重大問題。
(本文為省社科聯2011年度課題,作者單位:合肥市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