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商學院的國際化發展模式是怎樣的?國內商學院如何在國際化發展中樹立自身特色與優勢?“2012京津地區商學院院長論壇”上,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李京文認為,國內商學院國際化不足,要對MBA進行改革。據悉,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商學院發展:機遇與挑戰”。
李京文坦言:國內商學院國際化不足。一是現在國內商學院對國外的學習還不夠普遍;二是我們在學習中沒有對國外經驗進行思考分析和歸納總結,沒有考慮這些經驗哪一些適應中國的需要。
在談到全球化過程應該注意的問題時,李京文說:“我們要在學習國外經驗,對外開放的同時要更多的思考和分析國外經驗哪些更好的跟國內國情結合,跟本地省情、市情結合,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
談及對MBA改革的看法,李京文認為改革是必要的,因為任何事物,包括MBA教育,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誤的一面,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應該改變反思使它更好。他說,由于MBA主要是為了在職的一些企業家和管理人員讓他掌握一些最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因此應該更多地注意實踐、應用性。
提問:國際化、全球化已經成為國內商學院共同的方向,您覺得國內商學院在這方面還有哪些不足?
李京文:問題提的很好。從目前看我們國內各個大學,包括商學院,對國際化問題非常重視,也盡量的打開校門,開門辦學,特別是對國際交流比較重視,做了很多工作,派了很多老師和學生到國外去學習,應該說很有成績。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說有問題吧,也有,也不是盡善盡美,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第一個問題我認為是現在在學習中,對國外的還不夠普遍,一般就是盯住個別的先進國家來學,沒有普遍的把各個國家的經驗都進行學習和比較,比如說更多的是注意美國的經驗,但是英國、德國、日本他們都有自己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學習,應該是擴大我們向國外學習的面,更多的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而且把他們進行比較分析,然后我們可以學得更好一點。這是第一個應該加強的方面。
第二個方面我們在學習中間比較注意形式上的學習,比如說辦學的規模,辦學的專業設置,我們的招生方法等等,但對這些經驗進行思考、分析和歸納、總結,看哪些更適合我們學習這方面做得不夠,特別是對于這些經驗哪一些適應中國的需要,比如京津唐地區、珠三角地區不完全一樣,這些經驗有的適合中國,有些并不適合中國,需要加以分析研究思考才能學得更好,這方面我們做得很不夠。
比如說現在MBA學習中,有的學校強調用國外的教材,這些教材應該說是好的,也可以學習,但是單純的學習不結合中國特色來分析研究不一定對。比如說用哈佛的教材,哈佛的教材在中國是不是最好的,最合適的,這點也還需要思考分析。第二個美國哈佛大學用的教材是適應美國國情的,美國的商業活動,工商活動,他的法制非常健全,法規很多,所以他的經營管理要考慮法制條件。而我們中國目前法律法規還不健全,而且法制也不健全,有了法規不遵守,比如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就存在這樣的問題,缺乏法規,哪些添加劑可以加,加多少,現在還沒有明確規定。如果我們完全按照美國的方式培養我們的MBA學員就會出現教材說了也白說,用不上。
所以我覺得我們在全球化過程中學習國外經驗是需要的,但是也要努力跟我們國情結合。比如說京津地區比較發達,也是中央政府管得比較直接的地區,有些法律法規還可以執行。你要到邊遠地區,到經濟后進地區,西部地區,很多國家的規定在那里根本沒有貫徹,你培養的時候要加強法律法規的教育。美國在這方面不需要,大家都習慣了。而我們對于法律法規,比如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在中國比在西方國家更大一點,因為我們很多企業都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有它的特色,自己就是國家的企業,因此它很容易忽視對社會的責任,我們應該更多的加強對社會責任的教育。所以我們要在學習國外經驗,對外開放的同時要更多的思考和分析國外經驗哪些更好的跟國內的國情結合,跟本地省情、市情結合,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提問:我們知道近十年來全球商學院都在對MBA教育進行反思,其中一些思考已經體現在眾多商學院的課程改革和招生改革中。您認為這些改革對MBA教育的意義所在?
李京文:我覺得這個改革是必要的,因為任何事物,包括MBA教育,它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誤的一面,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應該改變反思使它更好?,F在中國MBA改革起步非常好,課程設置,包括招生對象,培養方法也在改革,我覺得這些是好的。
今后應該注意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要結合我們培養對象的實踐性,因為MBA主要是為了在職的一些企業家和管理人員讓他掌握一些最新的管理方法,最新的管理理念,因此應該更多的注意實踐、應用性,跟普通的高校有所區別,應該更多的注意他的實踐經驗的培養。現在這個改革是對的,方向是對的。我希望MBA教育能夠通過改革辦得更好,為我們國家培養企業家起到更大的作用。
附:人物身份
李京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主席團成員,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總體組顧問委員會委員,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