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2012年上半年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8%,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僅為7.6%,上半年和二季度GDP雙雙“破8”,創下近3年以來新低。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其根源在于經濟結構的失衡。
如何扭轉中國經濟趨勢性的加快下行,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需解決的緊迫難題。只有充分考慮到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并對中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有清晰的認識,了解當前阻礙宏觀經濟發展的矛盾所在,才可能解決這一發展難題。
當前中國經濟的“面相”
在2012年,過去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出口和投資需求明顯放慢,而經濟增長的長期因素如勞動力轉移、資本積累、TFP增長也正在出現新的情況,這種短期影響因素和長期影響因素的重疊作用,使得當下的經濟出現了多重周期作用特征,也顯示2012年將成為中國經濟關鍵轉型的開啟之年。
1.外需增長日漸“疲軟”
在外貿方面有兩個新動向值得我們關注,且難以令人樂觀。一是向新興經濟體出口增速較大;二是中西部地區出口增幅遠大于東部沿海地區。
盡管向新興市場出口增長較快,但還是極為有限的。2011年中國對發達經濟體出口占總出口比例達到46.7%,而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只占13.7%。短期內,我國試圖單純通過開拓新興市場來抵消發達經濟體需求下滑的趨勢并不現實,在2012年外需增速必然有所回落。
再則,在危機沖擊下,目前企業正試圖通過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來應對人民幣升值以及環境、原材料、融資、勞工等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中西部出口增速顯著超過東部,地區間產業梯度轉移趨勢明顯。然而,實際上,目前東部地區產業集聚效應還未完全發揮,政府主導的由東部制造業中心向外圍擴散的時機尚不成熟。因此,沿海地區出口企業向中西部的產業轉移的具體效果,還有待于觀察。
制定和實施避免中國經濟加速下行的合理政策措施,需要轉變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的指導思想。目前應以進行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為出發點,以解決經濟結構失衡為目標來制定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
短期來看,外需增長缺乏比較優勢,擴大總需求的關鍵在于通過減稅降低企業經營負擔,促進民間投資,擴大消費,提升居民消費率,從而消除內外結構失衡問題。
目前,政府政策仍應以財政政策為主,重點從擴大投資轉向對中小微企業減稅,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貨幣政策應基本保持中性,只宜微調,不宜采取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擴大投資需求方面,必須注意到促進投資的關鍵是促進民間資本投資,減少民間資本投資限制,降低投資成本;通過減少行業壟斷,放開行業投資限制,有效降低民間資本準入門檻;積極實施結構性減稅包括減輕中小企業稅收負擔,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等來降低經營成本。在鼓勵消費方面,應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扭轉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趨勢,提升居民消費率;放松過度緊縮的房地產信貸政策,支持房地產剛需的正常消費,減少限購政策的不良影響;降低消費稅負,提高產品質量監管效率,改善國內消費環境,從而促進消費等。
長期來看,應立足于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于改革扭曲的要素市場制度,以根本解決結構失衡問題。這主要包括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勞動要素市場化改革以及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一方面要求各類要素以市場化方式來配置,消除包括政府力量在內的各種形式的壟斷力量,另一方面要求理順土地要素、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的相對價格關系,讓市場價格機制作為關鍵決定力量,通過市場的力量來逐漸消除結構失衡問題。
因此,避免中國經濟加速下行趨勢的政策措施應以要素市場化改革為根本和著力點,通過改革被扭曲的要素市場制度,來消除結構失衡問題。只有以政府職能轉變為保障,以要素市場化改革為主線,以增強市場活力,保障市場公平競爭為目標,推動資產(包括土地)的資本化,要素流動的自由化,推動市場效率的提高,尤其是以土地資產的資本化為切入點,以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為條件,以勞動力市場為重點,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結構的順利調整,使中國經濟獲得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